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课堂之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淑艳
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即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一、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工具,它要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服务。但是,如果一味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仅仅是给学生开辟社会的谋生之道,把语文课降低为一门纯技术课,显然是不恰当的。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内驱力量,而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因素之一。按照马斯洛的动机层次说,人类的基本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实现需要五个层次。以为语文教学仅仅是给学生开辟谋生之道、赚钱之道,显然是只满足学习者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假如我们学生的动机水平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低层次上,一旦他们的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就缺乏推动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永动力,他们的发展将走向延滞。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引导学生将低层次的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需要,为振兴中华施展个人才能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利用语文教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像《十六年前的回忆》、《三克镭》、《黄继光》等文章就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在这些文章里,李大钊先生的浩然正气,居里夫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黄继光为正义而舍生忘死、勇赴死地的壮举,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讲解《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就可以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学习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操。另外,教材中还有不少描绘祖国大好山河、文明古迹的文章。这些文章文词优美,感染力强,教师就可以搞美读训练、搞形象描绘,让学生在美读训练和形象描绘中,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到里边去。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二、利用课文典型句子和课后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材中有不少领会句子深刻含义的思考题,我认为,这些要求领会的句子常常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以这个为引发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可以举几个例子。
《学弈》中有“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作者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要“惟弈秋之为听”。这一点对青少年学生尤其有重要意义。由于年龄特点,青少年往往有热情而不能持久,正需要用“一人专心致志”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启发学生讨论:文中的“弗若之矣”是想达到“专心致志”的目的,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我们专心学习,即使四个现代化实现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仍然会向我们提出许多新课题,所以,我们无论何时都要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样一讲,就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我们的思想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东西方交流的频繁,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一些腐朽的东西也毫不客气地涌向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强烈地腐蚀着我们青少年。不少学生不思进取,追求享乐,一些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好,却讲究穿戴,讲究吃喝,讲究享乐。他们怕吃苦,缺乏毅力,学习上不求进取,学习成绩差,却怨天尤人,这些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势必给我们的学校造成负影响,不利于四化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语文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在讲《荔枝》时,教师就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在经济并不拮据的情况下,母亲为什么还要买带伤疤的水果呢?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也使他们认识到?节俭是人的美德,奢侈是堕落的表现。成由俭败由奢,一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仍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在物质上搞攀比,要在学习上比高低。
总之,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纠正思想认识的偏差,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为此,我们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这不仅是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