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鉴赏古典文献丰富学生的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艳萍

  语文界很多名家指出,阅读是一种受人们眼睛和大脑支配的活动,即用眼睛获取信息,用大脑推断出信息的含义,因此阅读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课堂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训练,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尤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因为学生的写作实质上是学习、借鉴和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心理语言学》一书中曾指出:“言语的产生无非是言语的听辨的相反过程,听辨就是把声音变为意义,而产生就是把意义变为声音。”听辨就是学习,就是“阅读”,产生就是借鉴和运用。阅读的高质量高层次,必须以阅读内容的高质量高层次为前提。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篇目,尽管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是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兴致,启迪学生写作心智的还是那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文献名篇,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其他一般书面语言传达知识表达观念的功能,而且蕴藏着丰赡的美感魅力,鲜明的情感色彩,生动娴熟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深邃而含蓄的理性认识,具有特殊的审美、认识和教育功能,它有助于扩大古汉语的词汇量,丰富语言文化知识,了解我国丰富的古代社会文化背景。
  读文献贵在自得,“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应该引导青年学子们以古文献精品为参与、辅导,进一步研读原文,培养独立体味欣赏其精神,脉理、气势、韵趣、格调、辞采的能力,获得无穷的审美享受,以丰富他们的阅读量。例如:当我们读了《荆轲刺秦王》,使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在荆轲身上倾注了真挚而深沉的感情,文章里真实而曲折地再现了荆轲刺秦王的壮烈场面,赞扬了荆轲为反搞强秦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读了杜牧的《阿房宫赋》这一篇讽时刺世之作,使我们体会了杜牧匡世济国的思想,以及文章中泼墨有序,环环相扣的写作方法和纵横张扬的气势,潇洒俊逸的风采;读了王安石《伤仲永》,方知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学习;读了庄子的《逍遥游》,使我们了解了庄子哲理散文的特点,运用对话形式手法,有比喻、有故事,生动而形象化的语言。
  中学生对古典文献的兴趣往往不很浓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古典文学知识了解偏少,对作品阅读很少,不能深入地研究学习古典文献名篇。所以语文教师应应该指导学生多接触古文名篇,对学生进行古典文献的扩大阅读,进行古文献的教育,因为作品中总是包含着作家的真善美的情思,包括作品中的众多事物和形象,也寄寓着作家的情感力量。文学鉴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家的情感,与作品中各种情感形象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感应,思想的共振,意境的融通。
  如何利用鉴赏古典文献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学生利用古典文献的鉴赏来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训练、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教版教材中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培养古典文献阅读能力的文章和练习题,但这些多倾向于对文章具体细节的考查,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多了解涉及课文整体思想、作者态度观点、社会背景等,就课文阅读教学的层次性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改进学生的阅读习惯。
  其次,采取精读和泛读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吸取文章的书面信息,把握课文列举的主要事实及细节,根据语境提示或构词汇推断少数生词的语义或确定其语义范围是课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始于细节和事实的把握,但它还有待升华,就要培养学生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事实,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脉络,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课文。
  第三,要充分利用古典文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进行大量的课外泛读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结合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古典文献精口材料让学生结合预习新课时阅读,例如,选取古文的背景知识或作者简介等,以便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更有利于沟能全文。在学习课文同时,也安排一些同步阅读材料督促学生读,这样不但可以快速消化原文,而且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层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古典文献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开设古典文献阅读课,给学生选一些内容健康、不同文体的古文精品阅读材料、常识、史地政经、风土人情、历史背景、说明文、议论文等,训练、启迪、诱发学生学习古文的潜在能力。
  总之,鉴赏古典文献,丰富学生阅读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适合培养学生哪个层次有能力,就侧重哪一方面,兼顾其他方面。只有立足于古典文献的宝库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古文献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睿智,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河北省魏县德政镇中心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