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就成为教育的难关。主体性的最理想表现是他们能创造性的学习,这是他们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捕捉一切教育契机,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时空;要发挥一切力量,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一、把一份和谐的学习环境带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积极取向还是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这正是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点之一。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过程,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录像机,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教育就可能异化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和产生学习效果,虽然也能掌握一定的课本知识,但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其后果不仅是效益的低下,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不能真正体验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创新精神的满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把一个灵活的教学过程带给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导演兼主演,以少数好学生为配角,多数学生为群众演员的课堂剧的表演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灵活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教师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活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特殊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外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及获得的学习能力得到迁移,同时又要重视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模式、方法、结构等,通常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形象化了的东西,它们都是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服务的。它们既有简约、利于迁移的一面,又有失去了实践真实性、复杂性的一面。不顾及实际应用情境的特殊性,对她们进行机械的模仿、照搬,那么我们就成了这些结构、方法、模式的奴隶。因此,适度的灵活、弹性才是教学的生命力和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三、把一种互动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达到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的整合,传授知识与问题解决的整合,单一性思考和扩散性思考的整合。常用的合作学习形式有:
1、桌互帮式的活动。它的主要功能可以互学、互查、互练。
2、四人小组研讨式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理解、归纳和掌握教学内容。
3、多人小组协作式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的机会、合作的机会和竞争的机会,促进学习和创造学习。
现在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教学生知识。我们在教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研究,让他们学会自己积极的去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展性、创造性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我们教师能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通的生命体,把教学活动看作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过程,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我愿从现在起迈进教改的大潮中,做一朵小小浪花去拍击那海边一颗颗明日祖国建设的基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