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学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清花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情趣、导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问。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在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但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她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传统的教法是将目标直指向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因此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的理解必然肤浅。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二、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们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们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三、在尝试后导问
   在平时的课堂调研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
   四、在难点处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五、在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九江县第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0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