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化学校本课程实施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爱军
摘 要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的主要抓手,尤其要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化学校本课程 开发和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的课程体系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体实验框架。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就成为法定的实验内容,摆在了学校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学校应认真规划校本课程,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我校创办一百多年来,始终追求“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科学”,包括科技知识、科学思维(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人文”,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在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上,我校在保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特色的基础上,致力建构一个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培训与实施
1.组织。成立由分管教学校长统帅,教科室和教务处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职责分明,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2.培训。在开展学科通识培训,确立起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程专题培训活动。由教科室和教务处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培训。
3.观摩。每学期要组织备课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校际现场公开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提升开发能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深化校本课程研究
1.要做好学校拥有的国家级、省级规划立项课题与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衔接,注重两者有机的整合。
2.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新建的数字化实验室的作用。
3.依托扬州市的社会资源,确定一批包括工厂企业、农村、部队、大专院校、自然风景区、科研机构等部门的校本课程实践基地。首批确定的基地有:仪征化纤集团、扬州农药集团、扬州市污水处理公司、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扬州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等。
比如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
4.充分调查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开设化学竞赛校本课程。比如《竞赛化学――无机化学选讲》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以下几个方面:
5.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社区服务与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与实验证明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爱人民等方面的积极情感,促进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的形成,促进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1.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研究模式。在实践中要抓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开发方向、内容、形式等,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的教科研模式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取得良好的成效。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求领导作风务实求真。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不同于学科教学,所以要求着眼于人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意义。否则就会违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3.力争确保校本课程的课时。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创造性,各科教师要根据校本课程内容的开放、自主、灵活地安排课时,由每单、双周的叉位使用与合并使用,可根据内容、活动场地、人员配备、器械限制等,事先与学校教务处联系,协调活动时间,因地制宜。
4.建立奖励机制。在实施校本课程研发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集体或教师个人,给予课时奖励、荣誉奖励,并作为聘评教师的条件之一,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