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初中语文资源,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师角度来说,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有助于初中教师更深刻的认识到丰富的资源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创造生态化、系统化的语文课堂。从学生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而那些没有经过整合、筛选、消化、吸收的资源是无法真正地被学生所掌握。因此,如何正确开发和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每位初中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巧设情境,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巧设情境往往能让学生精神振奋,产生“美”和“趣”感。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注入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反情绪,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创设情境,需要把握好一定的规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通过创设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资源。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角色体验是创设情境中的重要方法,其中以角色朗读和角度表演最为常见。角色是课本中富有情感意义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小说、戏剧中人物形象极其丰富,教授戏剧、小说通过角色体验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各种心理特点,以便更好理解人物形象,掌握文本内容,把握情感基调。讲解诗歌、散文时,能使学生,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崔京浩的《父亲》,然后展示了文中父亲蹒跚艰难的爬月台买橘的情景,并让学生回忆平时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点点滴滴,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真切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体会父亲对子女的那种浓浓的关爱,父母之爱很伟大,但同时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生活中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那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举动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
二、灵活运用,二次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本身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虽不是唯一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但有些教材中含有丰富完整的知识、合理的内容、先进地理念,这对语文教学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时,不能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而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当地深加工,二次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形式,它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增减、编排,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编排者的主要意图,并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这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适当调整课文顺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现在的语文教材大多数以单元为主,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语文编排逻辑性不紧密,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对课本的练习、单元、目录做些局部调整。如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将《一碗阳春面》和《孔乙己》两文进行比较,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将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笔者认为这两种比较只能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普通大众的毒害,体会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但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培养无所帮助,因此,笔者打破了教材的规定,对比较阅读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适当地调整课文内容。调整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时行适当的增添、简化、改编。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为语文教学创造了更宽广的教学空间,同时也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时,应做好一些重要的工作:第一,记录好语文教学网站。英特网上有许多语文教育、学生的网站,教师可以通过浏览网站获得一定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收集语文教学的网站时需对各网站进行系统分类,记录有利于自身教学的网站网址,择取其中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加以运用。第二,对网络资源加以优化。网络资源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语文课程资源,他们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欲。然而,许多与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分布于各大网站,难以收集,一时半会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资源,因此,应对网络资源加以优化细化,使之更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对于电子文档的处理,可先检查其中的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语言是否表达明确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等等,并对其合适地资源进行修改整理;对网络中那些图片资源的处理,应首先考虑是否教材教学话题相关联,是否有错误性知识传播,然后对其作些适当地加工;对影像资料、视频,可剪辑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片段对其进行重组整合。
总之,教师要想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从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误区中走出来,走近课外,走近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敢于分析问题的头脑,勇于处理问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4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