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中追求“时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美玲

  语文教学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时尚”的教育理念相互撞击,交相辉映,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肆意扭曲“传统”,一味追捧“时尚”的教学误区,课堂教学一度成了作秀的表演场,成了追求时尚的花瓶。在语文课改走过数个年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用唯物辩证法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的“传统”与“时尚”,以便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与时尚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重要法典。因此,只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传统与时尚,困扰我们的云团迷雾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1.辩证地看待传统与时尚
  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语文教学改革,我们既要看到好的传统与时尚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坏的传统与时尚的消极作用。我们继承传统是要继承像“不愤不悱”这样经过历史岁月积淀的好的传统,去除的是像死读书、机械训练一类的糟粕。同样,追求时尚,是要追求那些能给教育改革带来积极意义的时尚。
  2.语文教学中的传统与时尚
  传统和时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这样说,好的传统有可能是曾经的时尚,现在的时尚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好传统。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语文教学都不缺少传统与时尚,从孔子到叶圣陶,从苏霍姆林斯基到斯霞,他们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影响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
  与“传统”相对应的是“时尚”。如今,只要一提及“时尚”二字,人们自然就会将它和“与时俱进”联系起来。的确,“时尚”总是处于时代潮流的前沿,没有“时尚”,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变革更需要“时尚”的元素来激活。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不也正体现着许多时尚的元素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三维目标”这一全新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迫切愿望。这一“时尚”理念引领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树立的“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时尚”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些“时尚”的理念,犹如夜明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航向。许多专家、学者、老师为新理念的贯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二、语文教学离不开传统经典的指导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经过无数次大浪淘沙的洗涤,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教育经典,这些经典的教育思想对指导当代语文教学、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寻求变革的同时,要着力强化传统教学中的经典,让传统发扬光大,古今交相辉映。
  1.返璞归真,重视朗读训练。传统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譬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它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是培养语感、提高听读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
  2.语文姓“语”,重视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语言是一项技能,技能只有通过不停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语文教学不是要不要训练,而是如何训练。可以说传统的语言训练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功不可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语言训练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比如,训练内容的繁琐,训练形式的僵化,训练方法的单一,训练结果的唯一等。这也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规避“训练”一词的主要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作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概念,但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
  语言文字是最富于传情达意的文字,那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才情与思想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文化和精神的滋养,所以,缘文悟道、读书长智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能等同于士兵的操练,也不能等同于工匠技能的训练,它不是离开思想情感的纯形式化的训练,也不是孤立的一字一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语法规则的训练,而应该是灵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润物无声的,是需要经过主体主动建构,需要有一个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的。这就是说,语言训练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3.读写结合,扎实进行作文训练。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从语文技术层面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做到读写结合,扎实进行作文训练。传统的读写结合特别强调“厚积薄发”的思想,以及写对读的促进,写法多从读法中出的理念。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具有了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并非那种浮光掠影般的“泛读”,也非“讲透讲深”的精读,而主要应是传统语文教育语境下的“诵读”,至少是系统的“诵读”。也就是说,阅读是基于“诵读”的解透具有一定量的阅读。二是读得好,方能写得好。这样理解,可能难于对这样的质疑自圆其说:写作的基础是阅读?那生活又置于何处?从哲学上讲,生活实践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也必然是写作与阅读的基础,但生活实践毕竟不是写作本身,不仅如此,生活实践与写作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相比之下,阅读与写作最近。从文化的继承性这一角度讲,写作的“法度”,并非个体心血来潮的独创,而是有着历史的继承性,而阅读自然是获取这一“法度”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惯常的过于强调生活而忽略阅读的做法,显然是缘木求鱼,得不偿失。
  阅读的启迪,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文章掌握文字规律,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圈点标画,将优美的段落词句摘抄背诵。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从而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说明写作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背诵与摘抄的。
  此外,还有像至圣先师、万代师表孔子的“不愤不悱”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的与学生同学习、共成长的教学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真谛……这些传统的教育经典都是指导现代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
  三、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中追求时尚
  教育是一种传承,闪耀着传统教育思想的光芒,教育又是一种创新,在追求时尚中不断走向辉煌。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中不断追求时尚,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语文教学更高层次的飞跃。

  1.语文教学应主动适应社会变革而追求时尚。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在不断的进步,语文教学也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坚持与时俱进,在追求时尚中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这一点在语文教学手段的变化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主要表现为“三个一”,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不断丰富起来,增加了语文教学挂图、教学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教学用具。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逐渐呈现出了立体化的趋势,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立体式、大容量、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它打破了时空界限、地域界限、种族界限,使得古今相连、中外相融。可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是语文教学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所具有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非常“时尚”。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手段直观新颖,表现力丰富。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电影、电视等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得语文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将教育内容、解题过程,甚至试验等设计好。上课时,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方便快捷。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它节约了书写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更大量的信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三是共享优质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每天都在增加和更新,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将使教学形式在传统教育中发生着巨大变化。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使得许多常规方式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容易的表现出来,充分体现教学的双向性、实用性和交互性。
  2.语文教学应在追求时尚中不断进步。
  时尚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有品位的语文教学,是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因此,语文教学要大胆地吸收“新”的元素,在追求时尚中不断推动语文教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吸收现代社会的科技成果,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新技术革命结合起来,用信息技术武装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要注意吸收现代社会理论发展成果,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语文教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语文教学始终植根于人文主义的土壤中,让学生的一生受益;要始终把握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在追求时尚中不断改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和发展观。
  3.语文教学不能为了追求时尚而追求时尚。
  语文教学要追求时尚,但切不可为了追求时尚而追求时尚,进入追求时尚的误区。回头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追求时尚的误区,比如走过场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完全占据主体地位的多媒体教学等。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语文课一味追捧时尚,寻求课堂的热热闹闹,一会儿多媒体,一会儿奏乐,一会儿绘画,一会儿表演,小组讨论一轮接一轮,老师学生乐此不疲。可静下心来思量一番,却不知道这堂课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了什么。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语文素养的培养几乎不见踪影。语文课成了游戏课、音乐课、活动课、“大杂烩”,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完全丧失了语文味。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时尚”的理念做支撑,使得“时尚”的教学方式失去了灵魂,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相反,滋长了学生浮躁的心理。这些盲目追求时尚的教学行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等,这些都是为了纠正盲目追求时尚的误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此,我们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既认识“时尚”理念的核心,又反思“时尚”教学方式的利弊;既引领“时尚”潮流,又不盲目追捧“时尚”行为。这样,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辩证地审视“传统”与“时尚”,我们就能更清醒地正视“传统”,汲取“传统”精华;我们就能更科学地引领“时尚”潮流,开拓明天教育的辉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