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职高美术课形成性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珂夫

  在美术课中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往往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期待着在美术课快要结束时能听到老师说:“你真棒、你画得很好”,或看到老师给自己的作品写上大大的一个“优”字等等类似的表扬性评价。学生们对于这种表扬往往也是习以为常。使学生们与教师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表扬疲劳”综合症,失去了表扬应有的激励作用。这种评价无法起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努力方向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避免以上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呢?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尝试。
  一、在教学中关注形成性评价与教学环节的融合
  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现有的美术课教学设计往往把评价作为教学环节单独的一部分设计,安排在一节美术课的最后部分。那么怎样实施形成性评价呢?我在美术课教学中将评价与巡回辅导的教学环节结合起来,确保形成性评价实施所需要的三个环节:诊断、发展、激励。
  在美术课布置完课堂作业后,我充分利用巡回辅导这段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三个环节。例如:在一节运用计算机绘画的美术课上,我走到一个小男孩身旁问他想画一幅什么样的电脑画,他说:“我想画一只巨大的手,手指上又画许多树木和鸟窝。”我一听认为滑稽可笑,但听了他的陈述我明白,并由衷地佩服他!他是因为担心人类用自己的双手破坏树林,使小鸟失去了家园,才在自己的手上画满树和鸟窝的,是希望大家都来用双手种树,保护环境。如此好的立意!我当即表达了自己的肯定与佩服。这使学生对自己绘画创作的立意充满了信心。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与思想上的交流,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教师才能做到从中进一步加以引导、启发。在他定稿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把“巨大”的手画的很小,这样一来“树木与鸟窝”是无法在“巨大”的手上安家了。我及时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看到他明白过来着急的样子,我又及时启发他:“这个绘画软件有许多像变魔术的功能,可以把画好的东西变大、变小……”,他一听马上眉开眼笑。鼠标一点,原来小小的“手”一下变得充满了整个电脑屏幕。我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他会心一笑继续完成他的美术作业。
  在形成性评价实施所需要的三个环节中,诊断、发展、激励往往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建立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语言形式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视觉形式的交流(学生的美术作业、教师的示范)。采取这种形成性的评价加强了评价的互动性,也体现了及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从而有效避免了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即使学生有好的创意,但因为经验的不足,又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评价,而使美术作业的创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二、在教学中关注形成性、鼓励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教师用“最美、最好”等模糊性的用语来评价学生的实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教师在终止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作业的意向,使鼓励性评价体现不出鼓励学生的作用。我在评价学生美术作业时,就有意地避免用一次定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而是视其具体情况,在肯定学生作品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美术作业,也使学生体验到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是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例如:一个学生兴冲冲地拿着他的美术作业给我看,我发现他这张作业的构图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于是我对他说:“你画的这个小朋友是你吗?画的很可爱!可是这个小朋友孤独地站在纸的边缘,怎么没有其他小朋友来和他一起玩呢?”用这种带有对学生作业肯定又加期待的评价,学生们都很乐意接受,也乐意在自己原有的美术作业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尝试,这时我才会给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上等第。从以上的事例我们不难得出对于鼓励性评价必须要遵循的要求:对学生美术作业进行鼓励性评价必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才能起到鼓励性评价所预期的效果。
  当然,在用形成性方式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的美术作业不免会进行两次以上的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免会产生失望甚至厌倦、不满的情绪,造成学生不愿意让美术教师评价自己美术作业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我一直向学生解释:“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是千百次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老师让你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正因为你很有潜力,相信你有能力把这件作品创作得更加精彩。”用这种方法来消除学生的误解:“老师让我改美术作业是因为我画得不好!”并消除学生对修改美术作业的抵触情绪。
  三、在学生互评中关注多元化,体现形成性
  在美术课堂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时,我们为了调动学生相互评价的积极性,往往也评出了画得“最好”的作品。但是这种看似鼓励学生参与相互评价的方式,却损害了绝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的参与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学生评出的“最好”作品往往是班级里几个美术特长生的作品――注重评价的终结性。因此,在美术课中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评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我引导学生多元化相互评价时,分别设置了以下几种评价项目:
  1. 最佳创意奖。这主要让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时,评出最能吸引自己的创意。目的是鼓励学生在美术课作业创作中大胆地进行想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
  2. 最佳绘制、制作奖。这主要让学生评价出制作、绘制的效果最能吸引自己的作品。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制作、绘制美术课作业时精益求精,以此来培养学生做事细致的好习惯与对掌握美术基本技能的兴趣。
  3. 进步奖。这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发现同学的进步,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目的是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关心的良好品德,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采用这种多元化的学生相互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们开始关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不只是注重作品本身的结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相互评价的积极性,避免了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在终结性评价中突出学生个性,采用纵向评价体现形成性
  以往的终结性评价多为横向比较性质的评价为主,即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形式的评价;而纵向型是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相互比较形式的评价。两种评价形式有着不同的前提,那么到底哪种评价前提更适合小学美术学科的评价特性呢?艺术首先是作为一种个人感觉的表达,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自己特有的语言和个人方式进行创作。可以这么说,美术是“无错误学科”。教育家赫德认为:“创造型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学生美术作业中单一采取横向型评价是不能适应学科特性的,所以小学美术评价必须在采用以学生个体为基点的纵向型评价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鼓励性为主、激励并存的评价,体现形成性评价。
  我在美术教学中实践《课标》评价方式时,注重把评价的不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就会“退化”。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的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保持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