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答题的“投机”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远喜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大小考试中所占比重特别大,加之其考点繁多,设题形式灵活而富于变化,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显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在总结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掌握些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的“投机”技巧,不失为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捷径”。
一。认真审题,抓住题眼
现代文阅读在设题上一般表述严谨,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于一些难题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题干的表述上都会有所暗示。答题时一定要审清题干,注意那些带有限制性和暗示性的词语。如题目中的“用原文回答”“用自己的话概括”“哪些”“结合自身经历”“20字以内”等。“用原文回答”――说明所写答案必须是文中原句;“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能完全用文中原句回答,但答案一般在原文中,可将原文里的句子变换下角度或表述方式;“哪些”――表明答案要点不止一点,一般答三点即可;“结合自身经历”――既要结合原文,又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20字以内”表明要按规定字数作答。只有看清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性词语,才能准确作答。
二。见分定点,巧妙作答
现代文阅读中主观题所占比重很大,不少主观题都是根据答题点来确定分值的;如此,我们可以根据分值确定答题点。如“文章叙述了‘我’成长记忆中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仔细思考,“哪几个”与“3分”之间的关系,则可推知本题应该答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片段,每个片段1分。如此按分值答题,有利于完整答题,把失分率降到最低。
三。见题作答,掌握规律
“文中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这样的问法随处可见。一般说,中考阅读选文一般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都经过命题者反复的推敲。显然不能去掉。类似的题型还有:两个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某个词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把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不行?对这些题型的回答,关键在理由的陈述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答题公式:不行(好,不好,或不能),如果……,就……。题型见多了,规律自然也掌握了,答题自然也就会游刃有余了。
四。抓住要点,三言两语
一般来说,主观题的答案都不是太长,应细读文体,三言两语,切中要害。有的同学,喜欢把主观题的答案写得很长,结果不但影响美观,也让阅卷老师看了皱眉。同学们可以参看历年的中考语文现代文主观题参考答案,一般都是三两句话,甚至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同学们平时应对自己的书面语言进行锤炼,力争准确简洁。
五。积累术语,巧妙作答
语文学习讲究的是厚积薄发,平时积累一些必备的“术语”,如与结构有关的术语:“承上启下”“首尾照应”“设置悬念”“铺垫蓄势”“埋下伏笔”;主要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一要熟练掌握各类说明方法的基本特征,准确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如出现“例如”“比如”等词,一般是举例子;有“如”“像”等比喻词,常常是打比方;看到数据就要想到列数字;发现几种事物一起说明或存在数据的比较,就要想到作比较;如从几个角度逐一解说,往往是分类别;下定义要揭示本质属性,作诠释只是一般特征阐述。二要牢记常见作用,熟悉常用术语。如下定义给读者明确的概念;举例子化抽象为具体;列数字使说明内容更准确、科学;作比较给读者具体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分类别能清楚地说明区别和联系;打比方使说明生动形象;引资料增强说服力;作解释使说明准确、简明、通俗易懂;配图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清晰,一目了然,简便易懂;摹状貌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文章线索有: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物见闻为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转移为线索等。文章线索渗透于文章内容中,要准确理清文章线索,只需要仔细审视文章标题、开头、中间和结尾,看看是否有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这个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章线索。这会使得我们在解答结构方面的作用或表现手法等类型的试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六。观点鲜明,自圆自说
近几年来,议论文阅读要求考生谈对某观点的看法,读某篇文章得到的启示,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如何做等一类开放性问题逐渐增多,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如,长沙市阅读题《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2009年广西河池《让信念点亮生命》“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自身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拿到的是怎样的‘牌’?你将如何打好你‘人生之牌’?”不少学生回答时,往往撇开原文作者观点,侃侃而谈,天马行空,言辞虽“漂亮”,但得分不高;也有不少考生往往忽视“结合自身实际”等刚性要求,虽观点鲜明,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得分不高。
议论文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作用。针对文章的观点谈个人看法、感受,解答时要注意紧扣文章论点或内容,并适时联系实际,做到观点鲜明、正确,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分析时要注意先主后次,条理清晰。当然,对于问你“赞不赞同作者观点的”问题,答题时一定明确给予回答:赞同还是反对,然后展开分析。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可灵活掌握。
流光容易把人抛(修改稿)
―― 《一剪梅・ 舟过吴江》赏析
● 贵州省沿河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何海华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
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宋词中,写离愁别绪,漂泊思乡之苦的作品不少,其中不乏佳作。蒋捷的《一剪梅・ 舟过吴江》便是此类作品中的上品。从词的语言风格上看,它既有李清照的“凄清飘零”之苦,又有辛弃疾的“欲说还休,莫道天凉好个秋”之愁韵。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春愁一片,等待酒浇。“愁”从哪里来又因何事起?“秋娘渡”加“泰娘桥”,“风飘飘”又“雨萧萧”。 词人风雨人生,漂泊孤零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楼上帘招”,多少羁旅乡愁,几多人生哀叹看来只得寄情于江岸酒家了。只恐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青春易逝,人生易老,词人漂泊的心何时才能停歇?四季轮回,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或许蒋捷那心头之愁永远也难有了结,那苦终将也难有尽头!
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一词中,正是词人那份挥不去道不尽的伤心之愁,让人悲心顿起,潸然落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07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