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这门学科越来越成为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中,高中语文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并且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中语文的重难点学习内容分别是现代文阅读、古典诗词赏析和文章写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教导学生们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就如何进行高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 现代文阅读 教学考察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理解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高中语文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十分注重阅读理解的讲解,并且根据近年来的高考出题迹象显示,现代文阅读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现代文阅读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现代文阅读的难度也非常的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并对高中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水平进行考察,在此,对于如何进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词义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理解占据整个教学的半壁江山,而其中课外阅读的难度比课内阅读的难度更大。并且从近年来的高考数据中得知,课外阅读一般会选取现代文章,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增强学生的词义理解能力,对于自身不熟悉的文章也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深入的感悟文章的内容。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提高学生的词义理解能力呢?
课外阅读的难度就在于学生对文章不熟悉,而现代文阅读中学生对词义在整篇文章中的含义的理解,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联想文章的社会现实含义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导学生注重于把握词义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处于关键位置的词语和文章划线的词语含义都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感悟作者感情和深入理解文章的关键还是文章内容表达的核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词义理解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上下文的联系,从整体出发去理解局部词义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具体的做法就是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综合整个文章的含义去推测词语的含义。
其次,除了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之外,还需要从细节上去推测词语的含义。一个单独的词语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解释之外,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还会具备不同的词语色彩。例如作者使用这个词语的时所带有的情感色彩,这个就决定了这个词语的情感含义,而另一种语体色彩,则决定了词语运用的合适程度。除了词语的色彩之外,还有词语的固定搭配和词语的运用的范围等等可以作为判断词语含义的依据。而词语的词性也能作为依据之一,普通用语和特殊用语也要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的理解词语的含义。
而这些判断词语含义的依据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学生统筹兼顾的去考虑所有的方面才能正确有效的处理问题找到词语的真正含义。
二、概括文章的主题内容
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中概括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能力,也是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题型中的重点考察内容。在最新的教学要求中就明确规定了高中语文现代文考察中需要学生概括文章的有关内容,明确文章的主题内容,并且在高考的考试题型中也有对于文章中的特殊段落要求概括内容的要求。因此概括文章的主题内容是现代文阅读理解的一个核心要求,那么接下来就简单阐述一下如何概括文章内容。
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想对文章的进行文章概括,首先要掌握文章的关键词眼,俗称“文眼”。而所谓的“文眼”就是围绕文章中心思想所表达的词眼。在文章中文眼的具体表现为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并且“文眼”贯穿文章的始终。因此“文眼”的确定非常关键,但是只要抓住了“文眼”的特征那么抓住了“文眼”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在学习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时,首先就可以从题目中发现“难老”两字的特殊之处,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贯穿文章的始终。因此“难老”就是文章中的“文眼”,因此抓住了“难老”就很容易掌握文章表达的“不老精神”。
【结 语】
总而言之,对于提高高中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来说,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文眼”,提高自身的文章概括能力。其次需要教師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特殊词义,理解文章的作者感情。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帮助高中生进行高效的现代文阅读理解教学已经成为新的教学要求。而如何更好地教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问题,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寻找正确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高婷婷.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2】何喜军.分析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教育,2014(11)
【3】王聪聪.探究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西北文学教育,2016(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1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