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妙利用“前概念”,有效促进地理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利强

  学生在学习某一地理知识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渠道,已从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形成了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了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用以理解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的这些看法和思维方式有的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维方式并无冲突,但有的则大相径庭。我们把这些未经科学证明的看法和思维方式称之为“前概念”。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都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十分强调这一因素,他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可以说,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决定新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内部因索。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往往只着重考虑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研究学生头脑中原先同有的“前概念”,使得教学过程往往事倍功半。以至于教师反映地理难教,学生反映地理难学。因此,如果地理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即“前概念”,加以合理的引导就可以顺利高效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一、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前概念”做比喻,突破知识难点
  
  如:学生在学习“太阳日”这一知识点时,遇到“地球表面东西向航行的船舶上太阳日的长短”之类的问题,由于涉及物理上的相对速度,虽然教师讲得大汗淋漓,好多学生对此还是似懂非懂。但如果用生活常识做比喻,效果就会很好。南于学生都有在商场、超市乘电梯上下楼的体验,所以可假设人从一楼乘电梯到二楼,再从对侧乘电梯下到一楼,完成一趟所用时间为一个太阳日。如果乘电梯的同时顺着电梯运动的方向向前走,则会很快完成一趟,即相当于轮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行驶太阳日会缩短;反之则延长。又如,在分析“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时,可把八大行星绕日运行比喻成八个运动员在操场400米跑道分道赛跑,虽有快有慢,但因互相不准抢道,就很少会有碰头相撞的事发生,这就很形象而自然地说明了共面、同向、近圆是较安全的。实践证明,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现象或事物做比喻,可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既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又可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二、利用学生“前概念”中不正确的认识,激发其求知欲,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如:学生往往感觉热源离某地越近则该地就一定越热,所以会有近日点一定热于远日点、对流层越往高空离太阳越近就越热等错误认识。如果教师“诱导”学生暴露出不准确的认识后,再用太阳高度角、大气性质等知识推翻学生的认识。学生将会记忆深刻。再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日落就等于天黑而忽略了大气的散射作用,认为太阳辐射最强时气温最高而忽略了热量的传递过程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用正确的原理进行否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就能深刻地理解并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三、利用“前概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地理教学
  
  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或气旋”之前,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观察水从小孔下漏时水的旋转方向。虽然学生平时有水下漏时会旋转的体验,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注意旋转的方向,所以都想尽快弄个明白。让学生观察后再讲地转偏向力。既容易接受,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惯。又如,为了说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可把教室玻璃近似当成大气,让学生用手摸玻璃体验,学生会发现在窗户里边的人已被晒得出汗,但玻璃仍然比较凉。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体验,会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地理更贴近生活。
  
  四、利用学生“前概念”中熟悉的成语、谚语、古诗词,饶有兴趣地进行地理教学,提高其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如:在讲“中国各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时,为了说明四川盆地的太阳能贫乏,可先找学生解释成语“蜀犬吠日”,然后进一步说明四川盆地地势低平、年降水量多、湿度大、云雾多、日照时间特别少这一地理特点,以致四川的狗见天空出太阳而惊吠。这样,学生会记得非常牢固。在进行“地下水”的教学时,直截了当地反问一句:“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就会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抓住时机开始学习有关地下水的知识,同学们带着寻求答案的欲望,完成了有关地下水的学习。为了说明长江三峡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可用古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印证。实践证明,把学生熟悉的文学常识引人地理教学,不但使学生喜闻乐见,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帮助学生区分“前概念”中与新知识容易混淆的知识,避免产生负迁移
  
  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先入为主的原有知识常常干扰、掩盖新知识,产生负迁移。这是由于新的学习材料与旧知识的可区别程度相对微弱,并且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不牢固,从而造成知识体系混乱。如在学习“我国的五个温度带”时,学生往往会与“地球上的五带”混淆;学习“东西经度”时往往会与东西方向、东西半球混淆。只有在教学中经过反复比较,善于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使相似知识的共同要素得到强化、不同要素得到精确区分,才能避免负迁移的产生,促进正迁移形成。
  总之,利用学生存在的“前概念”进行教学是地理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尝试。教学中巧妙利用“前概念”能使新旧知识过渡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