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共创和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晓新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教学中只有“讨论”才是课改的体现,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讨论起来难度较大,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有的问题讨论起来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但教师该讲的知识未讲清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者。同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体。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我认为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的碰撞。如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内容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学生在球场上各司其职,努力拼搏。之后,在课堂上学习该内容时我请几位同学谈了赛后感想,并巧妙设问:比赛要想成功缺少任何一个位置的队员行吗?如果各位置的队员齐备,比赛以杂乱无章的次序进行,还能成功吗?学生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了准确的回答,归纳出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中的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进行说明,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似无疑可设。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如果能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价值”的概念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正确,有的说错误。我问持肯定态度的同学:“既然价值就是劳动本身,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是商品,对吗?”这又激起了学生去积极思考,多数学生作了否定回答,我趁机归纳指出:“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接着,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也可以卖,也有价格,这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又引起了学生的热烈争论,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这样,就使学生在“无疑一释疑一无疑”的过程中掌握了“价值”的概念。通过不断地设疑,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政治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只有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合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9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