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文化信息交流载体的语文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本文试从一个新的阅读视角(批注式阅读)审视学生的自我阅读,个性化阅读,就如何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分别从用鉴赏的方法批注、用怀疑的眼观批注、用评价的语言批注、用补充拓展式批注等方法进行分析。力求为有效阅读开辟一条新路,让个性化的批注式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而现今的语文课堂,总不那么尽如人意:要么将文章肆意肢解,“剁”碎了讲,要么放散牛似的不管不问,随学生自由游弋,这些都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我试图寻找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来引导学生个性的回归与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国古已有之的“评点”启发,我沿袭传统的批注阅读方式,从中审视批注式阅读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崇高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以教学实例为引子,重新点燃这古老艺术的元火,让她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熠熠生辉。
  一、用鉴赏的方法批注,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
  用鉴赏的方法批注阅读,引导学生从字词、修辞、句式、情感入手,细腻而真实地引发共鸣,产生美好的情愫,达到对联想能力的提升。下面就学生的批注做些说明:
  如《云南的歌会》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其实就是利用联想想象的方法用美妙的语言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加以描述,这联想多么贴切又自然!
  《山中访客》中的语言优美,有些语句富有哲理,能触动学生心弦,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想象与联想,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花,我的身体是干的,我手变成枝节,我的笑脸变成盛开的鲜花,我的呼吸成为花的芳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美妙想象多么让人神往。思想的细腻和联想的丰富难道不值得我们呵护吗?
  抓住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批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更为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和模仿精彩的言语形式打下了基础。从而让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为提升联想能力、自我的完善和美好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石。
  二、用怀疑的眼观批注,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怀疑精神是一种极可贵的极有价值的思维素质。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尝试发现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这句话,实际上是鼓励学生质疑,有疑就有问,有疑就敢问,勇于怀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并敢于向专家挑战,向权威叫板,因为学生能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老师解答十个问题。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例如:《敬畏自然》中可作出这样的批注:“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什么意思?这不正是在批判中明晰作品的主题思想吗?
  又如:《山中访友》中,有学生提出:说他自己在读“采一朵小花,插在我的头发里”这一句时觉得很别扭,既然作者那么热爱自然,将一草一木都当作亲人,他为什么要摘下这朵小花呢?
  一个疑问引发了一场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经过大家的讨论后,这种质疑精神和环保意识,在学生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就加以强化了。更让批注成为思考与质疑的有力推手,更让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辩论有了源头,现在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走向敏锐与精辟。
  三、用评价的语言批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标新立异的能力;是打破常规的能力,是创造特色的能力;是独立创造的能力、是推陈出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九必须建立在尊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之上,就应该提倡学生对阅读作品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如在《敬业与乐业》中“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独创性批注。
  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
  如《云南的歌会》课文第四段好像是赘笔,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觉得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没有关系,你如何评注?
  有生这样评注: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有生这样评注: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有生这样评注: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真是:以景衬人啊!
  还有生这样评注: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评价和判断会让学生的心智变得成熟而深刻,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张扬个性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四、用补充拓展式批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它本身还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个性化的创造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的过程,批注式阅读中的补充式批注,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蝈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
  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这些补充拓展式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提升个性化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是贯穿终身的。学生走出学校后,依然要读书看报或上网,阅读活动几乎天天进行。这种阅读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独立性,阅读批判、阅读反思、阅读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批注阅读能顺应历史潮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从而达到提升个人素养的伟大愿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要让学生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超越前贤,我们只有辅以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相信张扬的个性会喷薄而出。让我们拾级而上,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个人素养的提升而不断探索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