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燕勤

  摘要:新课程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新课程呼唤着我们语文教师改变角色,我们要把握机遇,努力地学习、探索、实践,真正地走出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地使自己成为一名引导者、激励者、研究者、诊断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机,更加精彩。
  关键词:新课程 自主学习 角色 转变
  
  新课程,即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和建构的“生态系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时代呼唤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尽快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利用课堂这块沃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一、变传授者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单一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师在年复一年的繁重而琐屑的劳动中,形成一种保守心态,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业答案,老师恨不得将教参中的所有内容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把教科书和参考书上的知识搬到教案上,将学生当成了一个灌输的容器,教师生怕“容器”装不满,正课上传授了,自习课上还得抄补充材料或答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时常处于应付之中且应接不暇,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以至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主要是就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而言,即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须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彻底改变过去“灌输式”、“提问式”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目光转向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的对话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合作”则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在交往和对话中实现,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提问题,去寻找答案。它并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态度。探究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完成什么课题,而是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我们可以得知,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分工合作,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取长补短,得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在这个全新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教师要统筹全局,在准备一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要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的创设情境,科学的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当然,学生的探究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做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切不可出现“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到底谁有理,最终不清晰”的结果。要力避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使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让学生真正的从课堂享受到语文的乐趣。使老师真正成为这个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是引路人。
  
  二、变训导者为主持人、激励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语文课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篇篇的美文,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喜、怒、哀、乐的人生,意味深长的哲理。学习语文需要我们用敏感的心灵去触摸文字,用细腻的温情去唤醒灵感,语文需要独特的感悟与激情的演绎,语文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浪漫优雅的诠释,语文需要心与心的相通与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产生灵感、释放激情的土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倡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让“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成为我们课堂最显眼的标志。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赏识,多一些激励。让板着面孔的训导者退位,让笑容亲切、妙语连珠的“主持人”上台。
  
  三、变“教书匠”为研究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教参,规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师用书提出的指导要求比较细致,规定、提示也比较多,造成教师过分依赖教师用书,而如今,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备课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抄”教参了,失去了教参,多年依纲靠本教书的教师,忽然觉得没了主心骨,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问题是活的,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余地加大了。教学用书似乎派不上用场了,一下子使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书的语文教师,找不到感觉了,教了一辈子的书,现在不知如何教了,面对新课程教师不知劲往何处使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考试题。新课程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尽快地走出这种尴尬境地,新课程呼唤科研型教师、新型的教师,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们如何去思维,教他们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既要研究文本,又要研究学生;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使课堂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而且也是教育实验、教师不断探索的实验室,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以往的“教书匠”、“园丁”、“工程师”,而是科研型、创新型的综合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四、变检测者为诊断者
  
  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为了调控完善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程序、方法,以认识教学,优化教学、驾驭教学,促进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为了激发调动课程诸要素的活力,促进新课程教学进入良性循环以得到整体发展。以往由于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检测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手段变成了目的,成了教学的一个制约因素,教师过于强调成绩的高低,注重分数和分数排队,造成学生厌学、怕学,酿成学生思维僵化,兴趣淡化、情绪恶化的后果。因此,新课程下,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高低应立足于其比原来的水平有所进步上。学习质量的检测,应成为教师诊断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改变教法,以便对症下药,鼓励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依据,让学生学得轻松,练到实处。教师每次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检测后,再抽出一定的时间对测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诊出每个学生的“病症、病因”,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分别采用“自疗”、“学生互疗”、“教师参与治疗”的方式,使学生纠正病症,不断进步,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检测过程变为“诊疗”过程,使教师由学习质量的检测者转变为诊断者。
  总之,新课程呼唤着我们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为角色的转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让我们把握机遇,努力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以往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一方沃土上展示新的自我,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有精彩、创新的体现,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赋予学生自由,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