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生关系与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爱花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问题核心,也可以说是课堂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必要因素。为了未来的“新国民”,教师要把“抓”师生关系放到工作第一位。怎么“抓”?教师要做一个勇于向学生学习的人,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教师要做学生的助手。
  关键词:师生关系 课堂效率
  
  教师要做一个勇于向学生学习的人。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尤其是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教师要做学生的助手。
  不论从哪一方面讲,作为教师,都不能不认真思考“师生关系”这一早已被关注而远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问题核心,也可以说是课堂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必要因素。
  师生关系好,关系融洽,课堂气氛也就非常和谐、顺畅;学生“有感觉”地“活动”在学科教学的主题中。对于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集中精力,而且饱含“激情”地主动“旋转”探索的头脑,让问题有目的地解决,这时的课堂基本上不会发生什么学习与探讨以外的“意外”,如果有,也可以被集体的集中精力参与解决问题的行为冲淡,被良性地解决。
  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课堂会是怎样的呢?我想。只有两种表现方式。要么,课堂上死气沉沉,大家伏身于案,“默”不作声(不仅“默”不作声),任你教师“张牙舞爪”地表演,任你“天花乱坠”地号召,有时说得太激动了学生会抬起眼皮,无奈地瞅瞅,那眼神告诉你,至于这么夸张吗?不至于吧,或者打心眼里就想――没病吗,你?搞什么呀?不就一堂破课吗!还有就是,课堂上乱作一团,远超自由市场,毫无市场规律可讲。任你大呼小叫,黑脸白脸,你也是一枉凝眉,教师实在是受不了了,以超过正常声音几十倍的气势,生气起来,学生马上转入第一种状态,留下你一个,唱《登幽州台歌》,学科任务能完成吗――形式上可能会完成。
  所以,师生关系与课堂效率应该同等重视。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没有课堂,就没有从课堂出发得来的“素养”,没有“这种素养”,这一学科的教育教学就是失败的。为了未来的“新国民”,教师要把“抓”师生关系,放到工作第一位。怎么“抓”?做一个勇于向学生学习的人。有一个故事说:有些学生,每到语文课就拿出教学参考书,就看你老师怎么讲。若跟教参一字不差,他便不再听课,只管抄笔记就行。所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尤其是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很难,“独自”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难上加难。当然,只有独特思想,我想是不够的,你想,你有多少方法啊,而学生有多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前苏联教育家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我们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那么,我们交换后,就各自有两个思想,所以要勇于向我们的学生学习,你把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绝对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更多更好的“答案”。学生值得每一个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走近学生,发动学生,促进并完善学生的最简单不过的办法,何不试之?
  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的作者这样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地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型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举例来说,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而这些都与所谓“课堂效率”息息相关。
  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要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应该说,“做倾听者”是一个值得采取的教育行为。
  教师要做学生的助手。专家对我们的提示是,不要凌驾于学生,也不要在学生不需要时出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个体,那种“家长制”、“一言堂”,早就该成为过去时,被扔到学科教育教学历史的垃圾桶里。事实上“凌驾”与“高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结果只能是“口服心不服”,或者“当面的顶撞”。老百姓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老师也应该作一下“好钢”,“该出手就出手”,不要在“全天候”的“普照中”,出力不讨好。更不要被学生称赞为“向日葵”,学生那么多,你能“跟”得来、“跟”得起吗?说句不好听的话――人跟得起,学生还不愿意陪你呢!或者学生还讨厌有人一直当“灯泡”呢!还是助手好。学生有功劳,会感谢助手得力;遇失败,便知道下一步多一点听取助手意见,而失败也是学生自己造成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以此失败得知――助手的“厉害”与不可或缺。主动认识“助手”(也就是教师)的重要地位比言传身教好啊。这样的课堂当然更加有效,“普通问题”,学生能够自我轻松解决,困难的,可以在老师的开导启发帮助下有效解决,如此,良性循环之形成矣。
  再有,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诤友。简单说,做一个这样身份的朋友一不是一般的朋友,是有亲和力和信任力而没有“腻味”心情的朋友。这样便于交流,亲近而没有负担与危险;而且对学生而言,找到一个可以帮助他走“大道”,并且及时得到“犯错误”提示的人。使学生能够正确无误地在学科学习领域走路,也相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学科教育教学,本来就是让人聪明的,是让人越学头脑越灵活的活动。就是说,学科教育教学本来就有着启蒙的作用,有着把人从蒙昧中拯救出来的意义。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却成了让学生越来越糊涂的“帮凶”,成了让学生生活、学习在让其糊涂的环境中,使他们越学越糊涂,致使我们的师生关系一天天的要么冷淡,要么激化,致使我们的课堂效率越来越低,以致成了时髦的名词――“负增长”。试问:我们还是在教育、在教学吗?
  所以,让我们好好考虑一下师生关系和课堂效率吧!是时候了。真的希望,课堂上流淌出融洽和谐的关系,让效率提高,让真情与性灵永存。想起一句普普通通然而触动人心的话,就以此寄托对师生关系与和谐课堂的希望,并以此与诸位同行共勉――只要山的那边有一股永不干涸的清泉,那岸边的落花愿四季相伴。
  
  参考文献:
  《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