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意外化茧成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上经常会生出一些在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却又价值不菲的“意外”,对于这些“意外”,我们应稳住阵脚,处变不惊,运用教育机智来个“精彩应对”,让意外化茧成蝶。
【关键词】意外 稳住 不惊 因势利导 调整
Let the accident cocoon become the butterfly
Lin Xiaoya
【Abstract】In the classroom will give birth some frequently in the teaching design unforeseen actually value not poor “accident”, regarding these “the accident”, we should secure the position, place will change not startled, will come using the education “to deal splendidly” quick-wittedly, will let the accident cocoon become the butterfly.
【Keywords】The accidentStands firmNot startledAdroitly guides action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The adjustment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动态的学科,课堂上经常会生出一些在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却又价值不菲的“意外”。对于这些“意外”,大多数老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要么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要么置之不理,以致让精彩悄悄溜走。对于这些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我们该如何来个“精彩应对”,使课堂大放异彩呢?
1.稳住阵脚,处变不惊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想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确实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过硬的临场发挥表现技巧。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未曾预设,教师千万不可自乱阵脚。恼羞成怒,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他都不是明智之举。只有不慌不忙,从容不迫,调整好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利用它的有利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使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同时也保护了学生想说敢说的天性[1]。
还记得在执教《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当课接近尾声,同学们纷纷展现自己设计的交通安全口号时,尖叫声、喧哗声突然间从第四大组中间传了出来。“老师,你看!墙角上有一只少见的大蝴蝶。”一个同学邀功领赏似地抢答着。“哎呀!蝴蝶飞到我的头上来了!”另一个同学边用手掸头发边从座位上窜出来。“抓到了,抓到了,呵呵!”袁亚趴在桌子上,手里如获至宝似的捧着这只大蝴蝶。这节外生枝的一幕让我的思维在刹那间凝固了。我本能地想制止,但另一个念头倏地迎面而来:能快速地制止吗?看这架势,俨然已无法收拾。于是我在瞬间作出了一个决定:干脆由了他们去吧,后面的教学环节只能见机行事了。于是我故意扯着嗓门喊:“哎,什么蝴蝶这么有趣,让老师也开开眼界!”同学们见老师也参与了,兴致更高了,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干脆顺水推舟,请袁亚将他的宝贝蝴蝶装在透明袋子里,然后放在投影仪上让大家见识见识。没等我发问,袁亚就急不可待地炫耀起来:“你们没见过这么大的蝴蝶吧?我有见过。我妈妈说这是神蝶……”“大自然中无奇不有。但一只昆虫就是一条生命,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让我们放了这只大蝴蝶,让它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吧!”我顺势抢过话头,一片掌声响起,同学们对我的意见表示赞同。
面对“蝶”事件,我没有情绪失控或者强制地叫停孩子们因蝶而动的行为,而是稳住阵脚,处变不惊,和孩子们一起跨越了课堂的预设,同时也跨越了课堂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循着自己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获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才会有张力,兴趣才会有焦点,情感才能被点燃,体验才会被内化。
2.以生为本,因势利导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将“生本”的概念植进了我们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建设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教学实施过程中,当出现与教学预期不相符的意外插曲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实情作为新的起点,因势利导,将教学曲折变为教学精彩点,切忌变着法子往预设的套路上赶[2]。只有这样,课堂才是灵动的,教学才是美丽的,各种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例如执教《友爱残疾人》一课,在组织学生换位体验,感受残疾人生活不便这一环节时,我班的谭磊拿陈语爸爸的残疾来取笑他。面对谭磊的行为是当场批评还是……我思索着,如果直接批评谭磊,还不足以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陈语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同时也会打击其他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稍作思考后,我决定顺着这“意外”天衣无缝地进行下去。我让谭磊再认真地表演一次,然后说说刚才模仿陈语爸爸走楼梯的感受。接着又因势利导:陈语的爸爸是个残疾人,除了走楼梯外,肯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会不会难倒他的爸爸?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回答后又邀请陈语来说说他爸爸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整个过程承接自然,既让陈语不受到伤害,又让谭磊在换位体验中感知他人的不便、感受他人的想法,从而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别人有了缺陷而在无意中伤害他,应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为他人献出一点爱心, 用阳光去照耀这些受伤的心田!
一切因意外而美丽!教师担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对于在课堂中出现的这些“过格”行为,教师不能一昧的训斥,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觉地去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紧扣目标,调整内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并且儿童感兴趣的题材。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情景。面对学生呈现的生命信息,此时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努力做到在课程标准的精神的统领和指引下活用教材。也就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学生正在描述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体会幸福的生活是父母付出努力和心血换来之时,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我的父母很少和我沟通,回家老板着脸,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要求我这要求我那。”学生乙也发牢骚:“我的父母不爱学习,而只知道对我的学习监督得很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原来希望学生通过回忆来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没想到课堂成了对父母的声讨会。我马上想到这是生成的资源,是最真实的,最鲜活的,而且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我略一思索,计上心来,决定增添教学内容。我赶紧追问:“你的父母为什么要监督你的学习?父母为什么会板着脸和你说话?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学生回忆描述后,我又趁热打铁提出一连串问题:“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做道数学题,从你出生到现在,父母语重心长教育你好好学习健康生活的话有多少句?我们与父母相处中有多少个感人的故事?你能算出父母的爱值多少斤吗?” 很多同学为难地放下笔。学生甲和乙认识到自己只知道埋怨父母,却从没看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们对自己的关心。意想不到的声讨会,在我的引导下变成了一次生活访谈,一次真情告白。学生“脱轨”的思维毫无痕迹地又被引回到正轨上。
总之,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只要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当课堂意外发生时我们能敏锐判断,多一些唤醒,少一些训斥,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我们深信:在这门新课程的旋转舞台上,意外定能化茧成蝶,品德与社会课堂定会更加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
参考文献
[1]刘徽.《教学机智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1日出版
[2]俞文晖.《捕捉教学意外创造别样精彩》载《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