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技文阅读的解释本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迅华

  处于这个世界的人总是解释者又是被解释者。因为这个世界有无穷的精彩,有无穷的奥秘,有无穷的未知。远古人类以神话和图腾来解释自然、解读人类;现在用科学认知世界,以各种理论指导来读解文化。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描述尖端科技的说明文也大量出现。在作为选拔人才重要手段的高考试题中也有所反映。阅读的解释学本质就越发显得突出。
  科技文解释的本质总是以对完整语句的概念分解,然后再对各个概念进行界定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说明文是科学又严肃的概念游戏,而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就必须掌握其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便是:从概念到概念。如何理解呢?科技文往往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或名词术语。这一新的概念的提出往往含有三个层面,一是有它相应的旧的概念;二是这个概念本身具有的内涵和外延;三是由这个概念揭示的过程中必然派生的各种肯定的、否定的,特称的、全称的,或然的、必然的,现实的、假设的等判断,引导我们对整篇文章述说对象,主要内容,结构思路,语言表述的理解,从而比较清楚地把握本文的内容。以此来培养我们的科学眼光、科学思维、科学理性,激发我们科学的热情。比如1995年高考卷中的“中微子通信”的科技说明文,短短四五百字的科技说明文,竟然有二十多个学生在平时很少接触到的名词术语,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把文中的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区分开来,是无法解答文后的题目的。
  
  下面就以《活跃边缘》这篇科技文为例来分析说明。
  
  活跃边缘
  
  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科学往往是在各种学科交叉之处展现了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常常是科学的“生长点”,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过:“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金黄色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
  物种杂交可以产生新品种,这些交叉的边缘品种可以同时拥有父体与母体双方的优势。学贯中西、跨越两大文化领域的中介学者思想最活跃,学术建树、学术影响也最大。革命根据地都建立在各省交界地域,如“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
  边缘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
  边缘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与机遇。这是一个最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地方。当年的量子力学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同心协力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正如比利时著名湍流学家茹厄勒所说:“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表明,在边缘领域获得成功,也许首要条件并不是渊博的知识。在这块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地方更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与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也在不断淡化。互联网络、卫星通讯使得即使身处深山野谷也能与大城市享有同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洲际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侦察卫星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的前线、后方、大后方概念,发达的商业能做到沿海地区与边远省份几乎同时上市最新产品;学科之间自觉地融合、嫁接,常能中心开花,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虽然某些传统边界概念在消解,但只要事物在发展,就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边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常常是由中心延伸出边缘,而边缘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当年的量子论、相对论,如今已由学术边缘成为学科中心了。在中国,当年的“边区政府”也早成了“中央人民政府”。事物的发展有时会表现为边缘与中心的对立统一。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今天;然而谁若忽视“边缘”,谁就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活跃边缘》第一题“有关边缘的解说”选项,便是考查同学们对文中概念的把握。第二题涉及到文章述说的主旨,其判断也必然落在“边缘”上。第三题“对边缘特别值得重视的原因”,实际上是对考查概念内涵和外延夫人理解。第四题文章中没有出现的判断在选项中出现了,属于无中生有。
  为了能很好的完成应试题,首先必须了解“边缘”这个概念,由此又可以理解“中心”这个与边缘相对的名词。事实上作者为了说明边缘这个概念用了好多类比,用蜡烛的火焰、物种杂交、陕甘宁边区等,还有引用了恩格斯的话,把边缘说清楚了。理解了这个概念的内涵,至少可以解出题钟关于概念所设计的题目了。如第一题“边缘”与“中心”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就涉及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尽管选项中还有与判断有关的,但首先是概念。搞清了概念,就要读出作者对这概念解说的目的了。读下来就知道,文章是要说明边缘是值得重视的地方,因为人们比较少涉足,充满未知、可供探求的新领域,从而充满更多的希望与机遇,因而可能获得丰硕成果与巨大成功的地方。这些都是由概念解说而展开的论说,就涉及到判断和推理。我们解读其他的题目就必须由此入手,读时必须注意其文中判断的性质,细心对照,这样才能手到题解。
  开头已经说过,科技文阅读,最主要的是概念的解释,在解释中理解新的概念,在解释中明晰新概念的特征,在解释中读懂各个不同判断的句子,从而把握文意。因此解读时既要扫描文本所营构的信息场,又要关注这个信息场中的主要信息点――主要解读对象,其他各个信息点,然后进行分析,筛选,确定,整合。而读懂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弄懂各种判断。不遵循这一游戏规则,你会走入迷宫,事倍而功无。因为科技文阅读,已经不是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是如美国普林顿大学的却尔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解释”,而你在阅读过程中要寻找的答案,只能是这“唯一”的一个。正由于此,科技作品,给阅读者的不是艺术美,而是认知、逻辑、文本思路的科学美,解释者在解释对象时所体现出来的知性领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0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