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一个教学实例中谈“教学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辜清华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反思成了中小学教师常规教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上级部门到学校检查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是必检的项目。有些教师为此觉得写课后思对繁重的教学工作来说是增加了许多负担,抱着一种反感抵触的情绪。在进行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的时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东拼西凑随意完成。从而使教后思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起到教后思真正应有的作用。
  
  一、教后思的意义
  
  教后思真的没有意义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教育家斯卡特金也曾说:为了尽快和出色地掌握教育的艺术,每一节课后,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同时要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弄清原因是在备课时造成的,还是在上课时直接造成的。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教后思,对笔者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促进。笔者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每节课的教后思中得到了长足提高。
  新课程改革前,笔者上完二堂课之后,虽然也会有一些有关课堂教学效果的种种感受,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与失败也会有一定思考,可是由于教学反思在这时并不是教学工作强调的一个项目,所以每当有这些种种的感受与思考时,并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总结,更不用说把它们写成文字形式记录保存下来。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水平总是在一个层次上驻足不前,很是困惑。
  新课程改革后,教后思成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再加上自己曾有的困惑,每次的教后思,笔者都非常认真地对待,深入反思,认真总结,并且及时记录自己反思的结果,然后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根据自己反思的结果加以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笔者发现自己在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更有思路、更有方法,更得心应手了,教学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教后思的真实体验
  
  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第一个教学班授课的时候,笔者按照传统的教学套路,先用配套的课本语音朗读磁带导入,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注解边朗读边自主理解词的内涵,接着老师讲解。一堂课下来,课上得很流畅,可是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如此感情深切激越的一首诗,并没引起学生多少的阅读欣赏激情。我很是困惑纳闷。笔者课下找了几个学生了解一下情况。学生回答说:“老师,这首诗我们以前就会背了,现在学起来并没有多少新鲜感。”原来如此。那接下来另外一个教学班总不能再按现在这样的法子去教,再让学生来个不新鲜,再来个没激情吧?
  不这样教,那该怎么教?笔者想到,学生对这首诗是不陌生了,可是他们对于其中的诗情诗境真的把握了吗?笔者应该用什么更好的方法才能让他们满怀兴趣地真正理解、把握这首千古传唱的经典诗词的精髓呢?在经过再三思考斟酌之后,笔者决定改变教学策略。第二个教学班教学时,笔者回避了播放朗读磁带导人,而是直接发问:结合你的预习以及你对这首诗原有的感受谈谈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畅所欲言,笔者并不作过多的点评和干扰。当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后,笔者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揣摩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并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一听可以真正地进行自由朗读,都兴致勃勃地读起来。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怪腔怪调地读着。在被制止后,全班同学都读得饶有兴致,对作品有了初步的完整印象,于是可以进一步深入文本了。接下来,笔者在课件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尽管笔者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可是笔者满带激情的背诵式朗诵,感染了全班的学生。在学生给予我热烈的掌声后,笔者顺势让同学们模仿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朗诵,学生一改平时的扭捏之态,很投入地进行模仿。然后,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分上下两片揣摩研究每一句应该怎么读。自主研究,同学互相补充纠正试诵。结果整个课堂,学生们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发言积极。每个同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且读得声情并茂。
  
  三、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回顾两个教学班同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不同教学,笔者认为,没有第一个教学班的教后反思,就没有第二个教学班的全班热情高涨。是教后思,让笔者把新课程改革前没做好的事情做好了。一个教师的真正成长是离不开教后思的。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听潮》时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在引导学生理解性朗读的时候,一位同学提出了疑问――文中写“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铙钹”书上注释说是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小的叫“铙”,大的叫“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大型的钹。那么“请问老师,是相信书,还是相信词典?面对这样好学的学生,于老师首先在肯定“同学们学得很主动”的同时主动承认自己“只知铙钹都是打击乐器,尺寸有大小,没研究过怎样诠释是正确的”,然后请同学“课后去查字典,比较一下正误”。事后,于老师在和学生一起探寻正确答案的同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①钻研教材时缺少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自以为知道,读起来一晃而过,求异、质疑比较少,备课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②对有的问题含糊其词,说得不清不楚,自己“昏昏”,又岂能让学生“昭昭”?一个语文界声望卓著的老教师尚能如此严格自省,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还能对自己说,教后反思只是一件可有可无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工作吗?
  古语云:“教然后知困,知困后能自强也。”教后思,让我们在“思”中学习,在“改”中探索,让我们把教学的有效经验理性地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对后继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别再把教后反思当成一件苦差事,只要你还有一定的教学责任心,只要你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进一步,就应认真地做好每一个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