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自然亦不例外。然而除此之外,语文还应该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性与规律,还应该另外有一“本”。
依我看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根本、基本是阅读,而语文教学的核心则是阅读教学。
倡导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这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的。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我认为,一言而蔽之,是不读书!语文课堂上不让学生好好读书,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外好好读书。这是本人多年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也是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结论。2002年举行的“语文教育百年论坛”发表“论坛纪要”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读’,现代学校语文教育‘重讲’……然而,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多背(诵)’‘多写’。一百年来,语文教师的‘讲’挤占了学生的‘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在根本上加以扭转,语文教学的总体面貌难有大的改观。”可以断言:不解决好读的问题,语文教学就永远走不出“少慢差费”的困境!
其次,这是由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的。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的实践是什么呢?不就是读书吗!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才能逐渐体会到、进而熟练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因此,阅读自然也是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实际上,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占用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阅读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那么,“以读为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落实?在我看来,“以读为本”应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一、广泛阅读
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5万字,高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50万字。而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更高,规定学生在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30万字。
从近二十几年来语文教改的实践探索来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是其中的主要趋势之一。上海市教研室徐振维老师主持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试验(1985年秋季起),大胆地将语文课时一分为二,每周把两个课时用于纯粹的自由阅读,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上海市以后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方案甚至专门设置了“阅读课”。其他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语文教改试验,如河北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山东高密“语文实验室计划”等,也无不体现出对广泛阅读、大量读书的高度重视。而全国各地更是有许多学校自发地每周开设1―2节“自由阅读课”“名著阅读课”。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将大量阅读视为课外的事,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想管也管不好。依我之见,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是要抓住当前推行语文新课程的契机,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落实好新教材中的“名著阅读”环节,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二、重视诵读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语文教育重视诵读的这一传统不能丢!
首先,要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文言短文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初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而且,现代文也要有明确的背诵要求。
三、体验阅读
重视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让“读者”重返课堂,回归纯粹的、自然的、真实的阅读,回归阅读教学的起点。
真正的阅读首先“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味儿来。”(钱理群语)体验阅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阅读教学必须先读后教,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离开起点的阅读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当然,要重视“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语文老师几乎都知道叶圣陶“下水作文”的观点,却不知他还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老师“下水阅读”!
“以读为本”的三层内涵恰似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只有真正落实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奠定语文大厦的根基。2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感慨:“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假设这2700多课时(现在小学至高中12年,语文总课时还是这么多),真正落实“以读为本”,每课时一分为三(这自然是一个方便的说法),25分钟精读课文,10分钟广泛阅读(400字/分钟),10分钟朗读背诵(背50字),那么,一个完成基础教育学业的学生,在课堂内就能读书1080万字(以每本书30万字计,共36本),能背诵13.5万字(相当于135篇千字文)。有了36本书和135篇文章做底子,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过关自然不会是难事。
也许有人会质问:语文教学多读就行了吗?对这样的质问者,我要反问:语文教学不多读行吗?何况,从上面阐述也可以看到,“以读为本”并不是简单地倡导“多读”,它更多的是强调通过全面落实广泛阅读、重视诵读、体验阅读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基础问题,为语文课程带来一种结构性的整体改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落实“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