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的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不感兴趣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常常是一堂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这种劳而无功,沉闷呆滞的课堂,极大地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呢?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仅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精讲多练,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如果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讲了又讲,强调了又强调,繁琐重复。作业练习机械重复,无思考价值,学生乏味厌学,教学效率低。如果教师能紧扣重难点,精讲多练。精讲不在讲得多少,讲得深,讲得细,而要讲在点子上,讲求实效,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练习要有针对性,有梯度,要练到家,要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演练,消化巩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精神愉快。
  
  二、运用实物演示,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学习者对提供的形象能迅速感知,为了学生能迅速感知并熟悉教学内容,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情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小桔灯》时,我在课堂上三次出示自做的“小桔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次在导入新课时,我这样说: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各式各样的灯,今天我带来一盏“小桔灯”,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学生很快被吸引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次出示,是在分析“我”和小姑娘第二次见面的文段时,提问学生:谁来说说小桔灯的制作过程?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绘?学生很快回答:意在突出小姑娘聪明能干,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第三次出示,是在提示文章中心思想时,我点燃蜡烛,把灯举得高高的,激动地说:大家看到小桔灯的光的确是朦胧微弱的,但作者却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两者是否矛盾?学生看了小桔灯,认真读课文,很快领悟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一篇写作时代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的文章,由于成功地运用小桔灯再现了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图画再现情境,立体感知课文内容
  
  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是指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幻灯片教师依文绘图等图画,把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收到一图穷万言,尺幅览千里的效果。如教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就可以绘制卷云,卷积云,高层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等云的形状挂图,指导学生认识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教《故宫博物院》可以绘制故宫博物院的底层平面图,让学生明白故宫博物院的结构布局,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这样学生可从画图的线条、色彩、明暗、浓淡中迅速立体感知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语言美化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美化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运用语言美化情境在导入时显得更加重要。在教《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有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尤其是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景,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描绘了许多美丽的景物。今天,我们就让作者带领我们去欣赏那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吧!”这个导语,用语言美化了自然情境。学习中,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兴趣虽属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的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尽量让他们的学习情绪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