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孩子教育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往往会束手无策,我们焦虑,我们忧愁,甚至会惊慌。我们时常用批评、指责甚至虚伪的感动来打动孩子,但却常常听不见回声。与孩子之间总觉得有一道厚厚的蔽障,都在痛苦却无从逾越。我们困惑,时而感觉自己对孩子是否太严厉了,时而又感觉自己对孩子太放松了,在这种不安中我们尝试为自己找到出路。
  
  一、洞察孩子的心灵,莫做孩子的报忧者
  
  对孩子而言,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从他人生上得到回应,他们不能忍受冷漠与麻木,不能忍受彼此之间的无动于衷,更不能忍受生活或学习上遇到空难时的冷嘲热讽、批评指责,他们要么被激怒,要么被伤害。被激怒的心灵是叛逆的,我们未能将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愤怒、是冷漠;被伤害的心灵是孤独的、寂寞的,他们的心灵是封闭的。想想,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为何竟被我们伤害成这样?注视着每一张面对这个世界微笑或流泪的面庞我们该怎样,我们要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痛苦,去体察去分担它们的痛苦。当孩子的世界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我们应当坚定地和他们站在一起,与他们一起承受风雨,分担孩子的痛苦和忧愁,但孩子的世界展露笑颜,从内心我们同孩子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喜悦,为孩子的幸福而幸福。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优秀应该是全方位的,但我们却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总是拿分数判断一个孩子的优秀与否,我们被孩子考试的分数困扰着,当孩子的分数考得不理想,我们只是一味地抱怨谴责,只怪孩子没用心学习,贪玩不下苦功,那么我们检讨过自己吗?反思过自己吗?如果我们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们应该有一种内疚感、挫败感。不及格的分数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挫折,难道我们还要雪上加霜,毫不留情地一味斥责孩子吗?甚至于将指责天天挂在嘴边,更甚于将孩子定性为差学生、坏学生,不可救药。成为孩子的报忧者,使孩子的心灵再受打击,对学习失去信心,认同自己就是差学生,使孩子陷入一种困境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更重要。让我们走出分数,用我们理智的头脑帮孩子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我想只要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学习态度,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起到了他应该起的作用。
  
  二、用智慧照亮孩子的心灵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感觉语言枯燥乏味没有力度,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会让孩子们反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从一本书中我获得了这样一条信息:推荐孩子阅读书目,让孩子们自己去书中寻找、去感悟、去发现解决自己困难的办法。并且我尝试了这种方法,就在我的说教起不了多大作用时,就在我无计可施时,我去寻求,寻求一些书目推荐给孩子看,在这些书中有和孩子们同龄的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他们自己的故事。在这些平淡、亲切但却感人的故事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学习的态度,行为,通过对比,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些书目就像一面面镜子,让孩子看清了自己,一次次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探求,在探求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觉醒,一步步完善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三、尊重孩子,呵护的心灵
  
  在一期道德观察节目中,有一位当校长的母亲,因为当着许多同学和老师的面批评了自己的孩子,没想到却激怒了孩子,孩子目露凶光,掐住她妈妈的脖子不松手,平时很乖巧的儿子为何竟变成这样?对处于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阶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要横加干涉,一点看不惯,就动辄斥骂,不妨顺其自然,听其自便。他们好活动,就让他们去动,喜欢孤单的,内心有种种隐私的,暂时也不要多过问。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内心渴望别人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又不愿让人窥其内心隐私呢?这是件困难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聪明,也难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孩子不高兴呢?对儿子的反常行为,暂时容忍,并不是表示赞同,正如医生从不拒绝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只因为他们是病人,但绝不鼓励也不赞许。暂时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儿女的个性和心情基础上,再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帮助。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我们需要很好的把握,在繁忙的工作中拿出一些时间给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地加以引导,在学习上关心孩子,在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时刻感觉到你的爱,享受到你的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