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掘乡土资源 开创教学新天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红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过去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是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承担着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和语文素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它的教学尤为重要,它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人们对它赋予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近几年来,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充分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增进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 游览家乡景点写画秀丽风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也因地制宜,做了一些探索。我们的家乡惠安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积淀十分深厚。是福建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同时人文名胜荟萃,素以“渔业强县” 、“建筑之乡” 、“石雕之乡”著称于世,还有“全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古城;有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科山森林公园;有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净凤寺等。我就地取材,由于科山公园在学校附近,我策划了以“登山采蜜”为主题语文实践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展开活动:第一小组负责寻找名胜,可以用照相机拍摄,可以动手绘画,可以用文字描述将科山的名胜风景反应出来。第二小组负责科山古迹探秘,要求学生将山上名人题词抄录下来,汇集成册。第三小组负责收集名人事迹,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找资料等各种途径了解名人在本地的活动足迹。第四小组负责收集科山的相关历史,修建等资料。通过几个双休日的活动,学生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还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登山采蜜”资料展示会,这次活动让学生走出了小课堂,走进大自然。拓宽了视野、领略了风光、震撼了心灵。于是,一篇篇优美的游记在学生的笔下流淌,一幅幅迷人的风景画在学生的笔下定格。这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演绎了一段浪漫的语文。
  
  二、 立足本地特色巧妙组织活动
  
  在我们惠安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培育出许多农土特产,闻名全国。例惠泉啤酒、崇武鱼卷、紫山的余柑、洛阳的石雕等。如此丰富的特产,也是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好资源。我先指导学生拟好采访稿,再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人,做好记录,整理信息材料。在实践中,悠悠众口让学生们对家乡特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指导学生动手为家乡特产写一份广告,打造一个品牌。首先通过回忆电视上相关广告词,再次分析这些广告的写法,从中领会写广告语的基本要领要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琅琅上口的词语或句子加以高度概括,才能引人注目,扣人心弦。正因为合理开法和利用了当地的课外资源,巧妙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学生们有了“厚积”,才能“薄发”,有了接下来的“笔下生花”:惠安地瓜顶呱呱;崇武鱼卷,卷卷美味,卷卷风情;紫山余柑,甘甜可口,口口甘甜……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广告语,津津乐道。从中感受到语言独特的魅力,激发了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中也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泉州地区的元宵节甚至比春节更为热闹隆重,教师在新学期学生刚过完元宵意犹未尽的时候,提出“再过一次元宵节”这一活动选题,得到了学生极为热烈的响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知元宵――过元宵――颂元宵”三个阶段活动,并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为什么元宵节总要吃汤圆呢?为什么元宵节要闹花灯呢?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园,找人交流、访问、参观、搜集图片等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调查汇报:人们是怎样过元宵的?
  观看录像:泉州元宵节踩街的热闹情景。
  第二阶段,引导过节:
  你想怎样过元宵?
  指导制作花灯。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制作花灯。学生有的找材料,有的设计造型,有的画画;有的写灯谜,有的装饰花灯,他们个个动手,人人参与。
  再过一次元宵节:A、闹花灯: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游玩。B、猜灯谜:让学生提上自制的花灯,邀请自己的家长在校园里玩花灯、猜字谜,并为猜出的字找音节、组词、说话。
  第三阶段,颂元宵:
  (1)唱《正月十五》
  (2)说元宵美愿:元宵节到了,你想对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制作元宵卡片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在泉州地区这种传统节日氛围特别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的铺垫下,“再过一次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获得极大的成功,学生的多种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收集家乡俗语学写温馨标语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惠安人民创造了富含哲理的生活语言――闽南俗语。这些句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轻担让重担,空手让扁担”劝戒人们要学会礼让;如“小孩偷拿针,长大偷拿杉”教育人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有贪心的念头,不要有偷袭的坏习惯,必将影响终身。
  借此我开展“收集家乡俗语”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找等渠道来收集。学生积极性很高,在两周内收集了很多俗语。根据学生收集的内容,我进行引导归类整理,并让学生说说这俗语所蕴含的道理,然后选自己喜欢的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此基础上,我也让学生模仿家乡俗语的形式,学写校园温馨提示语。写的内容有环保、安全、礼仪等。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评议修改,最后出版专刊――班报.孩子们写了:认认真真读书,老老实实做人;青青草儿请你高抬贵脚,艳艳花儿请你手下留情等这些温馨警示语。整个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以上这些实践活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地方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让我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快感。我相信,乡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必将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开创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演绎出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新课堂,真正实现“生活无处不语文”的大语文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