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笔者所在学校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有效整合、提高质量”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整合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低效做法,教研组的教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对策以提高整合效益。
一、跟风追求“新潮流”,没有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
现实中存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一节没有体现新理念的课”的观点,导致有的教师明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课堂教学好,却为了追赶“潮流”,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这种“整合”是没有生命力的。
上好课的要素很多,我们不能为“潮流”而“潮流”,无限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使用信息技术。只有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或难以突破重难点时,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其价值。例如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很难直观演示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性来展现圆的运动,两圆的5种位置关系就一目了然。
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探究推导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就不宜制成课件来展示,最好是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等就不适宜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基本技能的示范,也不宜一开始就使用信息技术。
二、盲目追求“快节奏”,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听研究课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当学生正在思考某一页的问题时,往往课件已经播放到下一页或已经显示出标准答案,表面上看加快了课堂节奏,增加了课堂容量,但实际上给学生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
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这才是整合的正确方向。如果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追求快节奏,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马上演示标准答案,必然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播放课件的同时,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思维与播放进程基本同步。例如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随写、随看、随增、随删,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把发现的思路和问题表达出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并根据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想象,学生就会作出更充分的回答,也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
三、片面追求“高档次”,没有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许多教师希望课件“档次”高一点,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外在表现或功能展示上。制作者的本意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或是提醒学生注意,但实质上极易导致学生抽象思维训练的不足,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件的吸引力与生动性并不在于漂亮的装饰、美妙的音响和有趣的动画,而在于课件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设置的问题是否带有启发性及思维价值、功能的开发是否注重交互性的应用。课件必须要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声音画面合理搭配,否则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应片面追求“高档次”,但求实用,尽量做到简洁大方。
信息技术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只要教师正确、合理、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就能给数学课堂教学插上有力的翅膀,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