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浅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音乐教育,有其特定的目标,不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专长为目标,不以造就一个个音乐神童为己任,它主要是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正如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所说:“孩子学习音乐不仅是技术问题,主要是对孩子心灵的培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使美育再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认,美育由此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新编小学音乐教材,更好的体现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真谛,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将美育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唱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儿童普遍具有爱好歌唱的天性,唱歌自然成了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但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不能按照专业标准进行训练,因为专业训练方法虽然科学,训练却有些枯燥,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唱歌热情。范唱是歌唱教学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开始的。在审美教育中,生动优美的范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而且可以启发他们的歌唱欲望。
  《新课程标准》对此有具体的要求: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新教材的实施中,这就给我们的歌唱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注重以情带声,注重范唱的重要作用性。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范唱、老师的范唱,让学生多欣赏、感受。让正确、完整、有表情的范唱,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榜样,使学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积累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老师简洁的演唱方法讲解,也会让学生愉快接受,乐于学习、模仿,从审美角度来说,歌曲欣赏、学唱,也是让学生认识、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2.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
  美好的音乐气氛,能使学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陶冶。小提琴教育家铃木从儿童学语言中发现这样的规律:世界各国的孩子都能不困难地学会本国语言,并非他们生来就有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而是后天环境中外界刺激或鼓励而形成的。基于此,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能被美好的音乐萦绕,听音乐就如同听母亲的诉说,这样的刺激,会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为这样会增长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思维水平。
  在新教材的欣赏教学实践中,应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讲解为辅。欣赏美好的音乐声,欣赏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的同时,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收集、掌握一些必要的材料(如作者简历、音乐创作背景、简单的曲式结构),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淀,发展想象力。
  通过这样主辅结合的形式,摒弃多讲少听的弊端,让学生聆听――感受――想象,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同时使学生积累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经验,持之以恒,定会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迈进音乐美的殿堂。
  3.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强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爱音乐,不喜爱音乐课,原因是多样的。但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用枯燥的讲解去完成,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音乐是多彩的,音乐活动也是富于情趣。欢快的游戏、优美的律动、向上的集体舞,为学生提供了欢乐的活动时光。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提高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参与这些有益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这样,把知识融入了音乐活动中,避免了乏味的讲解、说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了解放。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出发点,要融入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从音乐审美教育出发,指导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完善学生的审美感觉,让美好的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出具有高尚审美情趣、人格完美的学生。
  
  来稿日期:2010-0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