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好课不断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熏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熏挖掘他们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在自主学习与交流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文化与知识技能已不是学习的终端结果,而收集、实践、交流与探索这一自主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初中一年级(14册)《非洲的灵感》一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等。 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学生对非洲音乐了解甚少,可以说?熏那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下面就这一课的几次设计、加工与教学尝试结合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分析与阐述。
  
  【第一次试教】
  
  一、 请学生交流对非洲的认识与了解
   学生1:“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学生2:“非洲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学生3:“非洲大部分是黑色人种,埃及人创造出以金字塔为象征的灿烂文明”……
  教师:“关于非洲音乐你知道哪些?”
  学生4:“非洲人很喜爱音乐,表演时常用到鼓……”
  学生5:“非洲舞蹈很野蛮。”……
  
  二、 介绍非洲鼓及节奏训练
  
   出示中国鼓,找区别。
   学生以凳子代鼓创造节奏。师生练习齐拍一组节奏。
  
  三、 感受非洲舞蹈
  
  播放录像片断,介绍非洲舞蹈的风格特点与社会作用。
   请学生模仿非洲舞动作(教师跳一个动作请学生模仿一个动作)。
  四、 出示地图依次找到加纳、几内亚、中非的位置,再分别听各地的民间曲子《巴马亚》、《寻找朋友》、《啊伊亚》。
   五、 小结非洲音乐特点,结束。
  【案例分析】从教学过程与内容安排可以看出,教师对这节课是做了大量准备与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定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项音乐活动,并分别向学生展示了非洲乐曲、歌曲、非洲鼓和非洲舞蹈,好像为学生端上了一个非洲音乐文化的“拼盘”。而学生在教师设定的音乐活动中总显得有些被动。为什么教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却不领情呢?对此我们进行了反思:
   1. 教师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课前与学生对非洲的了解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但教师未对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与利用,只在课始时相互交换一下,便放在一边,继续使用教师准备的材料。
   2. 在认识与感受非洲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带”与“给”,虽然有节奏敲击、舞蹈等热闹场面,但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3.对于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闪现的即兴创作与表演的闪光点没有及时把握加以发展,而这些“闪光点”往往是良好的教学素材。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所在,我们决定重新设计、再次试教。
  
  【第二次试教】
  
   在上课的前一周老师与学生共同做了如下准备:
   1. 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渠道(互联网、书籍、书刊、传播媒体、音响等)收集关于非洲音乐的材料。 2. 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把学生收集的交流材料做成简单的课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补充。 3. 教师根据材料的收集情况将学生分为非洲乐曲、非洲鼓、非洲舞蹈三组,以方便进行交流和活动。
  上课这一天,学生的座位自然的分成了三组,每一小组自觉地推选出了小组长。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举行一个‘非洲音乐文化聚会’,通过前段时间的收集与探索,我们的三组同学对非洲的音乐文化都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与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互相展示、互相交流、继续探索,老师也带着自己的材料加入你们。下面就开始我们的‘非洲音乐文化聚会!’”
  每一组学生的脸上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表情,交流的时机已成熟了。“我们组先来!”话音刚落,第一组的组长走上前来,“我们组给大家带来一首音乐《非洲的节日》,里面主要的乐器是马林巴” (播放磁带)。听音乐的过程中带动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动起来。
  教师:“感谢第一组同学给我们带来这么好听的音乐。”(鼓掌)
   教师(面向第一小组学生):“整个音乐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组成员谈音乐感受)
  教师(面向其他学生):“其他同学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也来说说。”
  学生:“随意、轻松……”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非洲音乐确实具有随意、放松、即兴、舞蹈感、律动感的特征。”
  教师:“刚才第一小组说到马林巴,你们有没有在音乐中听出马林巴的音色?”
   学生:“听出来了。”
  教师:“有没有看到过这件乐器?”
   学生:“没有。”
  (出示图片,介绍马林巴。)
  接下来,第二组学生结合网上找到的资料介绍了非洲鼓。第三组学生为大家播放了电影《我是谁》中非洲舞蹈的片断以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非洲舞蹈 。两组的介绍赢得了学生们热情的掌声,同时,教师启发、引导体会音乐中贯穿的非洲鼓诉说的情感,与“舞蹈”这一非洲人交流感情的特殊方式,师生分别用身边的发声器物(敲凳子、敲地板等)模拟非洲鼓、即兴舞蹈的方式参与其中,进一步探索和体验非洲音乐与其中表达的情感。
  这时,教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进来。
   教师:“这几天我也收集了一些非洲音乐资料,还学了一句非洲话,想听吗?”
   学生:“想!”(听老师录制的非洲民间歌曲《非洲妈妈》,学一句非洲话(略))
   教师:“这句话是‘祝你好运’的意思。”
   用这句非洲话随节奏即兴说唱。
   学生谈感受:“放松、随意、无拘无束” ……
  【案例分析】很明显,这节课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了解更丰富、交流也更主动了。这节音乐欣赏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找到了简明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1. 课前,将学生的资料收集界定在非洲音乐这一区域内,对非洲的人文地理只作概要性介绍,这样就避免了大量无效信息的出现。 2. 教师课前根据资料收集情况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确立了非洲乐曲、非洲鼓、非洲舞蹈三个主题。之后,各小组在根据各自的主题继续查询并对收集到的音乐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这是一个独立操作与互助合作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这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非洲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3.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各小组相互展示、交换信息的过程,经过师生的相互补充、共同参与,在语言介绍的基础上通过节奏敲击、即兴舞蹈、学说非洲话、说唱等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非洲音乐。 4. 教师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部分,向学生汇报了其对非洲音乐的收集与非洲相关文化的学习。这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过程始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进行。
   然而,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增加音乐文化的信息量,在学生充分进行了自主学习与交流之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介入与引导把学生引向更深入的体会与理解,使学生在浅尝辄止的感性体验后更深一步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呢?为此我们决定进一步设计加工,再次试教。
  
  【第三次试教】
  
   第三次试教,总体教学策略不变。在学生分组对非洲音乐文化作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对非洲音乐文化拥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音乐文化聚会形式的课堂教学。 在此之前,教师对非洲音乐文化及音乐表演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包括非洲鼓的实物展示、演奏非洲鼓、Rap说唱表演、鼓语交流、歌曲《啊伊勒拉》等,为学生进一步体会非洲音乐文化内涵、拓展音乐资源做深入交流提供帮助。在第二次试教过程框架的基础上,学生带来的非洲乐曲、非洲鼓、非洲舞蹈与教师准备的非洲民间歌曲相继进行四个专题的交流与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机地引导学生演奏非洲鼓;用鼓语节奏代替语言交流,并请学生猜一猜师生的鼓语对话“说”了什么;一领众和地演唱《啊伊勒拉》;欣赏老师的即兴Rap说唱表演;讨论欣赏体会等一系列穿插的音乐活动使非洲音乐的风格、社会功能、非洲音乐对现代爵士音乐的本源性作用、非洲音乐与非洲人民生活的融合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目标在这场“聚会”活动中生成而解决了。

   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感受非洲舞蹈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化装、头饰、面具等形式体会非洲人民对美的追求,伴随非洲歌舞的画面共同即兴表演。教学活动在共同参与的歌舞、说唱、演奏的综合艺术活动中结束。
   【案例分析】这节课在第二次试教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只停留在相互间收集信息的展示与交流上,更体现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相互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并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供的音乐信息进行拓展与迁移,设计一系列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对非洲音乐进一步的理解与体会。同样是陌生而遥远的非洲音乐,同样的45分钟,《走进非洲》一课经过反复打磨、多次试教,终于使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交流生动而充满活力,对非洲音乐文化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准确了。
   从第二、第三次试教可以看出《走进非洲》一课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充分运用了自主学习策略的一次有效尝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从个体、小组的局部认识到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了解;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最初的陌生茫然进入到感受与体验,将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幼芽植根于学生的心中,通过熟悉、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而培养了主动了解人类一切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这一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位社会成员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促进自身知识、技能的发展。苏霍姆林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生涯的一个片段,学校教育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自主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好课不断磨!新课程是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教学必须一改过去的老套路,强调教师的个性、创意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不拘泥模式、样式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走进非洲》一课正是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凸现了教材的特点意图、学生的教学资源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转变等影响着课堂教学走向的问题。在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的设计与加工的过程中,在对这一课不断打磨的过程中,磨出了自主学习策略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磨出了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磨出了对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更深一步理解。
  (案例描述根据德清二中姚鑫淼老师教学实录整理)
  
  孙志梅浙江省德清县教育局教研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5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