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适应西部农村中小学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相对于本科师范院校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高师音乐教育(专科)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音乐基础较差,他们毕业后要去农村任教,而且那里的教学条件比较差。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方向(专科层次)的课程设置不能简单借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结构。而应该有该专业层次独立的、富于师范教育及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设置及教材。
  
  一、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整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
  
  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当突出素质教育及和谐文化两个方面,农村学校音乐课程中的演唱和演奏,并不侧重于获得特定的表演技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习者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其更易于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因此,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获得更好的音乐学习效果。为此,我们按照夯实基础理论,凸显灵活实用,具备教育功能的原则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如下整合:
  1,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上述课程功用主要是帮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增强其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能力;其次是帮助他们掌握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写作技术,以指导中小学课外艺术实践。整合后的课程分为主调音乐、复调音乐两大部分。附加对20世纪的一些作曲技法的简介与作品的分析。主调音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音乐部分主要包括对位法、二声部对比复调与模仿复调、对创意曲的分析与对赋格的了解。这样,既去掉了三门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又强化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排除了传统三门课程分离教学的弊端,使教学从单纯的作曲技术向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领域靠拢。同时。该课程消除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畏惧心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厌学难题,同时又与钢琴配奏、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等课程进行了自然而有效的衔接,大大增强了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能力。
  2,将《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欣赏》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中外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这样既体现了高师音乐教育综合应用性的特色,又体现了国际音乐教育中贯通式、交融性的先进理念。整合后的课程更偏重常识性、综合性、操作性,更利于学生掌握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及在今后教学中的应用。
  3,下一步将把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进行课程整合。另外,在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同时,开设电脑音乐制谱与编辑技术课程,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把教师在黑板上的范例和学生在习题本上的练习变成实际的音响,使理论与实际音响相结合,感性与理论相统一,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突出技术的实用性。
  
  二、增加乡土音乐的教学内容,革新适应西部农村教学环境的教学手段
  
  农村中小学在音乐教学设备的配套上是非常简陋的,一般都没有钢琴,有的甚至没有风琴供教学使用。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将来从事农村音乐教育的需要,帮助高师学生掌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的教学手段,我们将传统的《器乐》课程改为《中小学课堂乐器演奏法》(必修)、《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法》(选修),并进行新的理念和内容的设计,即改变过去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单一乐器教学的模式,使学生掌握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的如竖笛、葫芦丝、口风琴、埙等简单乐器,便于农村音乐教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开展了乡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学。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深受群众的喜爱,将乡土音乐和民族音乐引入高师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民歌演唱的独特技能,而且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更愿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力。
  例如,我们将四川宣汉的薅秧锣鼓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去宣汉采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乡土音乐的兴趣。在宣汉地区,薅秧锣鼓已演变成了一种广泛的群众娱乐活动,流行地域扩大,群众基础良好。将这类乡土音乐引入高师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唱词和唱腔等不同角度挖掘乡土音乐所包含的原生文化与艺术内涵,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和乡村艺术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最重要的是,由于民间音乐的草根性和原创性,使得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随着音乐的起伏即兴创作,在教师、学生与音乐的特定交流方式中体现出其特殊的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