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应重视比较方法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比较,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的音乐有它特定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或体裁、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在音乐欣赏时不妨以某一共性作为座标,将各种不同乐曲进行互比。这样,不但能开阔音乐视野,增加音乐文化知识,还能够在不同乐曲的接触中,增加欣赏的兴趣。
例如中学音乐课例《又见茉莉花》,通过聆听不同体裁、结构、风格、演唱形式的《茉莉花》,充分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感受不同音乐情境的美,了解民歌不同体裁、风格、演唱形式等知识,使学生对民歌“茉莉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时首先通过听赏通俗歌曲《又见茉莉花》,由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形式引出课题,既体现出新意,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欣赏民歌“茉莉花”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对比听赏江苏和东北一南一北两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以引起学生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特色的关注;然后聆听男声四重唱《茉莉花》,从表现形式的不同及曲式结构上的变化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的认识;再楼下去是听赏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片段,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历史和国外,进一步从历史和世界两个维度来深化自己的体验及认识;最后是听赏千人交响合唱《茉莉花》,这部在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由童声、混声合唱队及乐队构成的千人交响合唱,以清新优美的旋律变化、丰富多彩的音乐对比、缓慢舒展的速度处理,使学生们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正如有的学生课后所说:“那节《又见茉莉花》的欣赏课,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民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原来中国有那么多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那么优美、那么动听……”显然,这种比较方法的运用,在《又见茉莉花》这堂课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效。在音乐学习中,对某些乐曲“多听几遍”是很重要的方法,“多听几遍”才会熟悉。才能深入地体会作品的美感和情绪。而如何“多听几遍”又不感到单调厌烦,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值得选用的。
运用比较法进行音乐学习和教学,可以积累大量音响资料,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收集,无论学生或教师都将会成为“同类乐曲收藏家”。比如同类题材不同体裁的乐曲,以“春天”主题为例,古今中外就有很多很多,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国丝竹乐《春江花月夜》、琵琶曲《阳春》等等。通过这类乐曲的互比,可以给人以更多的艺术想像及生活联想,也给人增添了音乐上不同形式、结构、和声、表现手法等等知识。再如,同类体裁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比较,以“小夜曲”为例,莫扎特、舒伯特、古诺、比才、德利戈等都有精致而又各不相同的佳作;以“进行曲”为例,威尔弟、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也都各具特色;特别是“舞曲”,更是五花八门,如圆舞曲、小步舞曲、加伏特、塔兰台拉、波尔卡、玛祖卡、哈巴涅拉、萨拉班德、波罗涅兹等等。总之,比较得越多,就越能增加自己的音乐积累。而音乐积累则是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必要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