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一个能激起兴趣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尽快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只有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使其在不经意之间得到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共同发展。
【关键词】 课堂 情境 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兴趣一定要在“开始”培养,如果在学的开始就没了兴趣,那还有学下去的可能吗?因此,对于天真活泼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个能激起兴趣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各种“引入”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同一目的,就是尽快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要让学生“投入”,就犹如演戏一般,要想办法创设出尽可能的“真实”,使演员“投入”角色,进入到那样的环境中去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何谓“情境”?简而言之,就是作品中的社会、自然环境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心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只有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使其在不经意之间得到最真切、最深刻的体会,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那怎样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呢?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创设语境,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作为个体,会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储备,对课文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再是强制灌输教师的理解,而是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共同接受感染和熏陶。语境创设为教学过程的实施“供之以池”,有利于教师、学生与文本更好地对话。
在教《桂林山水》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了桂林山水“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奇”和“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秀”,让学生想象画面读一读、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内容,从而帮助其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情。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2创设表演情境,理解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把作家创作时脑海和心灵所经历的那些情境,用艺术的直观再现在儿童的眼前,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却相似,同样给儿童以真切感。通过情境,儿童仿佛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而课本中的语言,无论是词、句、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一系列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整体地、相互联系地镶嵌在这个情境中。这是语言的理解,语感的领悟,也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艺术走进语文教学,让孩子们具体地感受到美――艺术的美和课本本身内涵的美,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在艺术的典型化的展示中,使模拟课文的情境,罩上了审美的光环。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其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七颗钻石》这一课中,有学生就提出:“小姑娘的水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呢?最后七颗钻石为什么会升上天空而不给小女孩呢?”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众说纷纭,饶有趣味。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引出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挖掘生活情境,自主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表达自己的意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遵循孩子们观察、认识、感受、生活的客观规律,掌握他们对生活和体验的感受。如:在学生们学习《倾斜的伞》中,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 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呈现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孩子们不论是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如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孩子们晚上回家帮父母洗一次脚,从中让学生自己体验天下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辛劳。语文情境教学主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感到心灵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共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