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红玲

  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各方面发展的模式,这具有跨文化的有效性,不过仍受文化的冲击。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也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挖掘。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 青少年 发展
  
  一、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定义
  
  Baumrind(1967)首先提出Parenting style的概念,在国内Parenting style有不同翻译,如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抚养方式、育儿风格等。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翻译是父母教养方式。
  关于什么是父母教养方式,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一)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二)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三)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养育子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四)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五)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其教育观念。
  总的来看,虽然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但均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包含以下特性:(一)是一种行为倾向。(二)是教育态度和观念的反映。(三)具有一定稳定性。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和类型的研究
  
  Schaefe提出了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维度;Beck提出了温暖(接受)―敌视(拒绝)和限制―允许两个维度;Pumory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Baumrind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和许可型。后来又发展为:专制型、权威型(民主型)、纵容型和疏忽型。这也是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类型模式。Steinberg等人后来提出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专制、放任和溺爱四种维度。
  国内的相关研究从80年代开始兴起,国内最常见的是参照Baumrind和Steinberg的分类,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90年代后,国内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并进一步对父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进行区分,如桑标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养方式,从“肯定―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并有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母亲的教养模式,如陶沙等把母亲教养方式区分为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七个维度;杨丽珠等也提出母亲教养方式有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
  
  1.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
  从上世纪40年代,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其结果都不同程度地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权威或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如Baumrind 发现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又如Lamborn等人对14―18岁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在心理社会发展方面的得分最高,在心理与行为适应不良方面的测量得分最低,忽视型则相反。Steinberg等人则通过对近1万名高中生的调查,证实了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影响具有跨文化的有效性。Dusek & Danko;Hardy et al;Shell et al,Wanner et al的相关研究也都强调了在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内关颖、刘春芬进行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同样表明,父母采取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2.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良好教养方式抚育下的儿童青少年更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Symonds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而诧摩武俊的研究也显示,母亲的拒绝、干涉、溺爱、独裁等负面教育态度下儿童青少年将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国内余毅震、李祚山、沈鉴清等就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或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也均从不同角度指出不良教育方式是促使儿童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父亲的严厉和拒绝。
  3.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不少研究揭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如Pulkkinen的研究表明,若父母采取父母取向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儿童性格多易冲动,容易产生吸烟、逃学等问题行为。Bart Soenens等则发现,父母抚养方式的关键维度对其后代的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国内王玉凤、李幼辉等在各自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特别是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不安、矛盾、不一致。万礼修、袁家璐等所作的相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4.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情也存在一定相关,教养方式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如Hsieh等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情感性得分高。又如贾海艳研究发现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较多的应用成熟型(求助、解决问题)和较少的应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情绪调节策略调节情绪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
  5.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在认知方面,大量研究集中于学业成绩,并体现了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如Dornbusch等人对7836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学生成绩呈负相关,权威型教养方式与成绩呈正相关。后来Steinberg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种族、社会经济状态、家庭结构有所差异,应该在一个生态系统内进行研究。Chao的研究更深入地揭示了文化上的差异,他的研究表明我国父母教育孩子时体现出比西方父母更严厉的特点,而严厉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业成就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下并不类似西方。并且华人母亲重视“教导”(Training),中国的“教训”、“管”概念是独特的,“权威”和“专制”的概念有文化差异,因此华人青少年在“专制型”教养下仍然会取得很好的学业成绩。
  6.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及其它方面的研究
  国外心理卫生专家研究发现,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钱铭怡、刘秀芬等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渡、干涉等呈现显著相关。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从1991年开始和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合作,进行了一项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探讨了两国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还涉及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在性别角色方面,Mussen证明了孩子怎样感知父亲的教养方式是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因素。而Langlois和Down认为,在孩子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发展中,父亲的角色比母亲更有决定性。又如在自尊方
  面,张丽华等的研究显示,民主性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国内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在研究对象的年龄层面上,对儿童的研究较丰富,对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研究仍较单薄,以横向研究为主,缺乏长期纵向跟踪研究。
  2.在研究内容上,对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整体相关研究较多,其它具体化,深入化的研究少,因果分析匮乏。
  3.单亲教养方面,国外有不少研究专门探讨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国内主要集中于母亲教养的研究。只有个别研究初步揭示了父亲教养的重要影响,如曾琦等发现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认知、社会性表现的相关高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表现的相关。中国古语“子不教,父之过”,父亲的重要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4.在研究方向上,对教养方式的单向影响研究多,对其与儿童青少年的互动影响研究少。同时即使是单向影响,也并没有权威的研究揭示其影响过程,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相关研究。
  5.另外笔者发现对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隔代教养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内只有一些论述性文章,国外也未查到权威文献。隔代教养和父母教养,存在哪些不同和交叉,两者冲突对青少年有哪些方面影响,相信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维,于志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5,62(8).
  [2]沈鉴清,吴惠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
  [3]孙瑜.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4]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
  [5]嵇宇虹,王玲凤.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2):245-2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