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天林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构成了学校教育丰富的内容。师生关系极大地影响着教育全过程,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尊重,才能乐观自信,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未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少数老师“恨铁不成钢”,动辄对学生嘲讽挖苦;不少课堂缺乏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民主气氛;有些善良的教师甚至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利……这样的师生关系已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关系链:猫和老鼠,警察和小偷。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那么,师生关系到底如何构建呢?
一、平等是师生相融的基础
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经验开放、没有防御、毫无威胁,它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之间的“等距”和“等高”。教师作为“以德育人”的劳动者,不仅要用全部的知识才华去教育学生,而且要用人格风范去影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往往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必须首先遵守;要求学生勤奋学习,教师也应不断充实自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首先要有崇高的人格和师德。
二、民主是师生相融的催化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班集体的管理实行的是封闭式的强制与说教,学生对教师是“敬而远之”,无法实现亲近与交流。这样的管理锁住了学生的心扉,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真正的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支持、赏识,营造班级民主管理氛围。班级管理的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趋势必然会不断得到强化。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包括民主选举制度(即班干、三好生及各项先进的确定,均由学生选择产生自己的“民选代表”)、民主决策制度(班级各项事务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统一意见后贯彻落实)、民主评价制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学生应主动参与对集体和个人的评价)。
三、善待每位学生是师生相融的粘合剂
大部分教师自然而然地会善待学习中的佼佼者。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使他们产生学习、进取的内在动力。一些老师在抓住尖子生的同时,还瞄准了中等生,如拨开他们蒙在学习意识上的薄雾,使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目的明朗化,纠正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心态等。
很少有教师愿意善待学困生,这种现象可以理解:做生意很大程度上为的是赚钱,善待学生在某些教师眼中就是为了赚分数,他们认为在学困生身上“无利可图”,再加上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很大缺漏,教师也不是女娲,这天大的洞一时半会儿无法下手,所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了善待这部分学生。其实,细想一下,只有做到了善待学困生,才能真正践行善待每一位学生的理念,否则这一理念将成为一句大而空的套话。
很多学困生也曾经努力过,但可能收效甚微,他们的信心很可能已经逐渐湮灭了,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抛弃灰心丧气、妄自菲薄等黯然伤感的心理包袱,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播下“我能行”的种子,成为教师善待学困生首先要解决的燃眉之急。有人曾经就成功进行了与众不同的阐述:“成功比失败容易得多,因为每天一点点的进步都是你的成功之处。”客观上讲,每位同学每天都在进步,因此他们都在获得成功,教师在看待后进生时尤其要具有一双慧眼,一双善于发现闪光点的慧眼,抓住学困生取得的在常人看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好好表彰、激励,打造他们的成就感。一个人获得了成就感,往往就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在学习群体中还有特殊的一块:个性独特者、家庭背景特别者、先天迟钝者、身体残疾者等,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爱”。如:对个性特别孤僻的同学要多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逐渐摆脱胆小和害羞;对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同学要给予额外的温暖,让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忘却家庭的不幸;给智力低下者以一视同仁的眼光,发挥和培养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给身体残疾者以更多的爱心和无私帮助。
四、和谐是师生相融的最高境界
在社会中,每个人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人发生关系,如需要关心、需要友谊、需要支持与合作等。这种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称作交往动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交往动机获得满足的一个重要方面。“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教师有好感,往往会对这位教师所教课程感兴趣,因而积极主动地去学;反之,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缺乏感情交往甚至对立,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消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琴瑟和谐,靠的是演奏师高超的技艺,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这根弦需要教师高超的技艺才能奏出华丽的乐章,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产生共鸣,出现和谐的境界。
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平等、民主、和谐。没有教育的民主、平等、和谐便没有创造;没有教育的民主、平等、和谐,便没有民族的未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