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海华
新课改强调加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抓好阅读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何使读书这一行为变成学生的自觉要求并形成习惯呢?我做过以下探索:
首先,情景激趣,主动阅读。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无处不在”。就课程资源而言,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显形的,又有隐形的。具体点讲:书籍报刊,影视网络,文化场馆,板报广告,人文自然,演讲报告,重要事件,生活经验,生成性知识,校园文化等等。对于低年级学童来说,大自然永远是最好的一本书,呈现给孩子的这部书丰富多彩,奥妙无穷。大至天上人间,江河湖海,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海水的潮涨潮落,杭州的西湖十景,草原的马羊奔腾;小至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他们的一颦一笑、枯荣兴衰、喜怒哀乐……这些虽然是无字的,但他们的音、形、义、情自是妙不可言。教者带学生充分亲近自然的同时,不时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大胆发现、充分质疑,并激励他们合作探究,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有了这样的前提,学生就有了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愿望。教师适时指导、组织,并及时给予多元的评价,学生自会如饥似渴,孜孜以求。
其次,互补共进,合作探究。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这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具体事实。当学生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这就是他顿然领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这一过程非常美妙。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任务,这种指导犹如春雨润物,无微不至。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都强调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等。
我在实施中首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借助课文、习作或基础训练等第一手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发挥,让学生在观察、聆听、欣赏、品读中领悟什么是优秀篇章、感悟出妙词佳句来,学习小蜜蜂勤劳采蜜的精神,自备“采蜜本”,反复诵读并摘录。双休日,让学生自由组织课外读书兴趣小组,轮流分工,有目的地选择读物,品评好词佳句,优秀片断,及时摘录。当然,时刻牢记大语文观,绝不放过课内外的任何有意义的信息。到校后,鼓励大家互通有无,各组成员进行组内、组外多向交流,见闻、心得、读书笔记等,拓展视野,丰富学识。
尽管同学们兴趣盎然,但他们拥有的课外读物毕竟有限。怎么办?荀子说:“涉江河者,非能水也,善驾于物也。”图书馆、新华书店正是学生的好去处。双休日的作业变成了“和一本新书交朋友”,“本周我交了哪些新朋友?”“哪些书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为什么?”等等。仍然保留周六阅读,周日交流的传统。依据斯宾诺的遗忘曲线规律,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畅谈本周的收获、感受、心得。每月组织评比一次,评选出优秀的摘抄和周记,进行结集展览。得到赏识的同学自不必说,未得到表扬的也不甘落后。有些同学将自己的零花钱都用在买书上,生日礼物――“送书”成了高雅的时尚。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认识也在逐步提高。班级图书角、小组手抄报应运而生,与之相应的图书管理员、报刊编辑呼之而出。同学们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实践中成了学习的主人。
第三,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只要你能想到,下决心去做,你就一定能做到。
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换言之,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坚持读书,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我抛出“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话题后让大家想办法,商讨对策,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开展评选“培养阅读习惯金点子”活动,经过讨论形成共识: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家长监督,学生互比,老师抽查。口号:坚持就是胜利。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十分高涨,彻底改变老师、家长要我学的现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能力普遍提高了。老师的赏识,同伴的羡慕,家长的认可与赞同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中发现了自我价值,懂得自觉的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体验到学习的新乐趣。
望洋兴叹不如退而织网。好读书,书好读,读书好。改“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使你的一生受益无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