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谈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国新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作文,作得我头疼。”每当布置作文时总会响起这样的抱怨,这可能是许多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的真实写照。我曾对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学生的作文心理进行调查,不喜欢写作的学生竟达85%以上。当然,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消极写作心理,使学生从怕写作、厌写作转变为爱写作、乐写作,就成了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认为要消除学生的这种消极写作心理,关键是要从学生作文的心理需要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作文心理环境,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冲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 Maslow)认为,人类行为的内部推动力量就是需要。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马斯洛把动机与需要等同起来。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就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有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的动机了。
  初中学生与成年人相比,存在着诸如生活经验欠缺、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对事物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未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等方面的不足。正是这些不足,使得初中学生满足自己作文需求心理的愿望就显得更加强烈,也使学生的作文需求心理更具可测性和可控性。换句话说,学生作文需求心理的变化与发展,更加符合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的递进变化。
  下面着重围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的后四个层次来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 满足学生作文心理的安全需要
  
  追求安全的需要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调查,学生在作文时往往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生怕自己的作文不合老师的要求,被老师判为不合格,以至于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家长痛骂。试想,有着如此沉重负担,谁还会对作文感兴趣呢?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种作文安全的需要呢?
  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作文课堂。“有一种信仰或世界观,它趋向于要把世界上的人们组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世界,这也是部分地受到安全需要的驱使”。(马斯洛语)教师在学生面前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地位上,平等相待,这是消除学生“畏师感”的先决条件。教师设身处地地思考题材及表述角度,师生共写同一篇作文,老师写好的作文同样也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这样的作文指导才不会程式化、概念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新鲜感。
   其次,要转变作文评价的目的。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作文一锤定音,也不是评定其优劣(区分优劣应是考核的功能)。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给人感觉每次作文练习都是一场考试,而没有认识到评价学生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批阅,促进学生习作自我发展的意识。优秀作文的标准是“中心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但是有多少初中学生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有多少初中学生能在一次作文时就达到这样的标准呢?因此,我们要努力确定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的标准,给予学生更大的心理自由度,能够抒发真情实感就是好作文。平常每次作文只设立一个目标,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都应该判为好文章,给他满分又何妨!
  第三,要注意多拟学生熟悉的命题。马斯洛说过:“追求安全的另一种情况是,人们总喜欢选择那些熟悉的而不是陌生的,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事情。”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出发,善于捕捉写作的题材,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也说过:“一个人在对于任何题目能够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者叫一个聋子去谈音乐一样愚蠢。”确实如此,在教学实际中,我发现凡是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如《儿时趣谈》、《课堂记趣》、《那一次,我真……》、《老师啊,你可曾知道……》等,他们写起来就津津乐道,很少有精神上的焦虑。我们还可以创新作文教学的课堂模式,如游戏作文、作文接力比赛、尝试让学生自己命题或者让学生自由写作,这样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作文安全感,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 满足学生作文心理的爱和归属需要
  
  马斯洛说过:“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满足了,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也就是总的说来,他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之间有着深情的关系。他将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做出努力。……爱的需要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 我坚持要求学生练写周记、日记、班级日记等,还鼓励学生常常向老师或向同伴、亲友写信,叙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喜悦、烦恼或困惑,引导学生及时说真话、吐真情。如,在父亲节前夕,我布置学生写《给爸爸的一封信》,学生们有的表示对爸爸的感激,有的赞扬爸爸的优点,有的指出爸爸的缺点,有的倾诉自己的烦恼,有的对爸爸提出自己的希望……一篇篇作文中都是孩子们一颗颗童心的流露。我把一颗颗童心装入了信封邮寄给他们的父亲,并希望每个父亲及时地回信,通过同样的方式邮寄给他们的子女。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孩子们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的。孩子们惊喜地接到爸爸的来信,读了爸爸给自己的信后,很多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他们的眼泪源自于自己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开动脑脑筋,多创造这样的机会,在时间与空间上满足学生倾吐的需要,最终实现学生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的满足。这时,学生的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就会转化为习作需要,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这对于他们作文心理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 满足学生作文心理的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病态者除外)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这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第一,在面临的环境中,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和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第二,要求有名誉或威望(可看成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我们必须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写作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短短的几年里也不可能消灭。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一致,必然导致写作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对教师和写作产生恐惧感和对抗心理。教师应该尊重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作文分层教学。对后进生写作中表现出的哪怕是丝毫的进步也应给予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没有失去希望,感觉到教师人格的魅力,激发他努力上进的信心。
  2.运用多元评价,赏识鼓励。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采用不同方式,教师批改评阅、指导学生自改与互改评阅、家长的批改评阅相结合,不管哪种形式,都要求多讲优点,少提缺点,或者不提缺点,尽可能都使学生在被评价后从多方面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发展的动力,发挥评价的正面激励作用。事实证明,一个学生的作文如果得到了教师、同学或家长充分肯定,心境自然会好,成功的意识也会强烈,久而久之,会爱上写作文。反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会受挫。
  
  四、 满足学生作文心理的自我实现需要
  
  马洛斯曾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说到自我实现需要,就是指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作文中也不例外。我们语文老师要以学生的这种需要为抓手,培养学生写作的特长,拓宽学生作文发表的渠道,创造条件最大可能地去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将来的记者梦、作家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在语文教研组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竞赛,各年级设作文兴趣小组,学校成立文学社团、校园广播站,创办校刊,编辑班级作文册、个人作文册,还经常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为渴望作文成功的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活动空间、交流发表作文的机会。我通过多种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种学生作文心理的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来说,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同时,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由于高层次需要的产生而结束,只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各层次需要是相互依赖、彼此共存的。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我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写作心理已有明显的转变,人人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如马寒婷同学的作文发表曾一度掀起了两个班级甚至全校学生写作投稿的热潮,王文丹、戈斌等许多同学的作文也相继在报刊发表。当马海峰等同学向我追问:“老师,什么时候上作文课啊?”的时候,我心里了由衷地喜悦。我深深知道要改变学生怕习作、厌习作的心理并不能一蹴而就,要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指导引领,尤其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心理环境,满足他们各个层次的作文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斯洛. 人的动机理论.
  [2]骆泊巍.教学心理学.
  [3]张林华.让习作训练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4]李斌辉.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作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一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