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月蓉

  摘要: 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在外语教学中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造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所学语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相关的风土人情、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知之甚少,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并用它来进行交际。
  关键词:外语教学 语言 文化 文化意识
  
  一、引言
  
  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文化。
  然而,透过表面上热闹的景象,我们不难发现,对外语教学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大多还是比较肤浅的,甚至是相当功利的。对于有关问题,至今尚缺乏比较全面、深入而又有系统的探索与研究,许多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没有从根本上去弄清楚结合文化进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深刻意义;而且泛泛而论的较多,很少就其中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以至于原则虽好,却缺少在实际中操作的手段,使结合文化进行外语教学常常停留在口号和宣言上,难以变成实实在在、始终如一的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语教学界很有必要认真审视文化习得所面临的问题,走出误区,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Hudson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只是文化的一方面。但现在更多的观点认为:语言反映文化,文化也反映语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复杂渗透的。从一个层面来看,它们是并列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它们又是从属关系。原因有二:其一,文化系统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语言系统之外,反之,语言系统也不可能存在于文化系统之外。其二,语言具有双重性:语言系统是构成文化系统的诸要素之一,而文化系统的其它要素则必须由语言来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Culture Content)。它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语言表现为符号,在各种符号的背后体现的是社会现实。它能够反映不同人的世界观,影响人们的信仰、价值观以及相互联系的文化取向,所有这些都是语言符号本身所没有的。文化是游离于语言符号之外的,为某一个团体所共享的语言世界观和它所指向的社会现实。文化的内容是隐蔽的,具有动态性、流变性、复杂性等特点。
  文化与语言的这种相互交融关系不能简单地用“从属”或“并列”就能概括。应该说,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们在不同的纬度上又相互渗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依靠,互为发展。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它们的结构以及人们获得它们的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如下表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第二文化的学习过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产生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同样,第二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中介文化(a third culture)。中介文化是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集,它兼有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成分。正如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在由拘泥体(careful style)向俗体(vernacular style)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能力连续体(Continuum of Competence)一样,中介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在第二文化的学习过程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文化与外语教学
  
  通过自己的尝试,笔者认识到,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把目光投入到知识语言的学习和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社会性能、艺术性能,等等。因此,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文化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笔者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希望能够在教学中赋予学生们更新、更广的知识与技能统一、文化与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1.英美及西方风土人情、文化习俗。
  学习一种语言,了解对方的习俗,能够有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包容,打破固有的本土文化的思维习惯,对于实际的交流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一些西方文化礼仪的介绍,学生了解哪些话题有禁忌、哪些话题适宜交流、在什么场合怎样着装、在不同的场合怎样得体表达自己想法。如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单词Negro和black,结合习惯,要求学生不能称呼黑人为Negro而应用black,再如了解他们的宗教、节假日等。在本学期,笔者利用一些英美节假日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圣诞节讲解节日由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们也非常乐于接受。
  2.英美及西方艺术。
  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旋律好、脍炙人口的英美歌曲,这些歌曲朗朗上口,学生爱听也爱学;同时提供一些文学作品,如罗伯特・费罗斯特、朗斯顿・休斯。有意识让学生了解一些名家、名作,在欣赏和学习中,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学习到了东西,拓宽了眼界。
  3.流行娱乐。
  笔者教会了学生们一些流行通用的英美词汇表达,并且要他们把这些词汇运用到课前小报告中去,这是最能引起学生关注的话题,同时学生们接受情况也很好。
  同时,笔者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利用课堂有意识进行文化渗透。
  提供英语学习环境,从教室的布置,到师生日常的用语都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时时看到英语、听到英语、说到英语。
  2)开展情景设置。
  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强化常用口语,最后进行创新、活化语言。即时提供与语言知识点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创设语言情景,联系实际,利用书上的材料扩充交际语境,培养学生在正式情景中的口头交往的能力,如把教室布置成超市或肯德基让学生身临其境。
  3)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强化学生认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越是相异就越能构成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认知和识别记忆。我让学生体会一些英语词汇的中西不同含义,要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与美育结合,提高鉴赏力。
  利用音乐、美术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其感受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一定鉴赏力。
  
  四、结语
  
  克拉姆申(Kramsch,1993:1)曾指出,我们不应当把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视为附加在听、说、读、写之后的第五种技能。实际上,文化始终是语言教学的背景,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影响教学本身。她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语言教学不是四种技能加上文化,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与语言教学分割开,而应被视为对语言能力的促进和对语言能力思考的结果。而外语教学中学习者需要习得的不只是特定的目的语文化或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而更应当是跨文化的人格(the cross-cultural personality)。
  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的真正任务不是要让学习者像脱掉外衣一样摆脱自身原有的文化而进入另外一种文化(目的语文化),而是要让学习者充分认识到特定文化(包括目的语文化和自己的母语文化)的局限性,学会突破特定文化给交际设定的程式和范围,在跨文化交际中商议和协调语言运用的“适当性”,以使交际双方既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参考文献:
  [1]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 Pride &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m.1972:269-293.
  [2]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5]顾嘉祖.《跨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序.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1.
  [6]陈大亮.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学习的对比分析.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2.
  [7]束定芳.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198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