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宏伟

  摘要: 通过阐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出了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方法
  
  近年,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名著导读”部分,我认为这正提醒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浮躁浅薄、急功近利,而要从当今社会需要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重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下面就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长期以来,阅读一直被看作是写作的附庸。其实阅读并不仅仅服务于写作。读十未必能写一。就群体来说,有十个百个读者,未必有一个作者。“阅读人口”远远大于“写作人口”。阅读也不仅仅是写作的基础,而自有其写作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阅读的意义是什么?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未来教育“四个支柱”的一块基石。可以说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阅读教学是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读书人口”的奠基工程。
  
  二、输出信息的必要途径
  
  接受和发展,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不接受何以发展,不接受何以表达?实际上阅读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接受和信息输入,广义的阅读过程包括阅读前的选择、积累、优化等准备,阅读后知识储备和使用等后续行为,这些可以称为阅读的非正式过程。而阅读的正式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迁移等心理过程,还包括实践意义上的应用。所以完整的阅读过程,不仅是从读物中提取意义,还要由意及物,进而把阅读心得化为文字,并运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所以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阅读和阅读后的创造实践。
  
  三、激发创新意识的必要途径
  
  首先,广泛的阅读能不断地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增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这样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而兴趣和热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推进剂。这样,就越可能造成活跃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喜欢穷根究底,探本求源,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自觉习惯。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过程,即“多读――有趣――自觉”,这既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也符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心理特征。广泛阅读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其次,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看法就越敏锐、深刻,而在诸多能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思维活动就能在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因此对事物的判断和推断就会更准确,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居里夫人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它一种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不满足,他们说一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永不满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可研究的地方”也就多了,创造性的奇迹就可能出现。美国曾对1310个科学家在五年内的发明创造进行了统计,发现凡是出成果的多数是“通才”,即知识面比较广博的人。如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格拉索在大学里就选学过音乐、历史、电焊等。他说:“往往有许多物理范围之内,涉猎各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开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也会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这和理解和记忆力同样重要。”
  
  四、强化能力的必要途径
  
  要想使更多的学生能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全面提高其基本的素质,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要提高能力就必须造就人的“知识之林”的生态平衡;这个平衡,靠的是持续的、广泛的课外阅读。反之,如果离开了大量的阅读,忽视了语文作为综合性基础课的特点,走语文“速成”的捷径,那只能像酵母一样造成虚胖,而绝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就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我们应该坚决杜绝这类现代文明的“揠苗助长”。
  在知识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化的今天,培养能力已到了至关重要的地步。能力有多种,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就拿当前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亟待培养的想象力来说,很难想象:一个空无一物的头脑可以“思接千载”,一双茫然的眼睛能够“视通万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引导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终究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教师首先统一思想认识,就“为什么要开展阅读”、“如何通过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如何把握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等问题进行研讨。中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是非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和模仿性强,要着重正面引导,正面教育,因此要精选课外读物,对学生分阶段进行阅读指导。第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所选图书可分为四类:①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读物;②指导学习方法、阅读方法和记忆方法的读物;③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④各类科普读物和中外名著。第二阶段,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急需有所侧重地选读,以名著和校园系列丛书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剖析和鉴赏能力。第三阶段属查漏补缺的阅读,主要有基础知识、文言文、现代文、中外名著、贴近学生知识的各类科普读物、指导生活的读物。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哪方面差,就有重点、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哪方面的书。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太深、太浅,或者太多、太杂,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调整、控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广开书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还可以每班设立图书角,订阅书刊报纸,交流传阅,从而解决图书资料不足的难题。
  
  二、有计划地在阅读方法、技巧和培养阅读习惯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系统地给学生讲述阅读的必要性。根据中学生的实际,重视其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些习惯包括:按计划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动笔摘录,编写提纲、点评;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把握图书内容;注意归纳整理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等。
  
  三、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提问、设疑,也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讲演,不定期地举办演讲比赛、辩论活动、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作品讨论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学以致用,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实际效果,就会对阅读兴趣盎然。比如,让学生讲述自己最熟悉的小说中的故事,最喜欢的文学人物,组织学生评出讲述的优胜者。让学生写读后感,把在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表述出来,许多学生因注重读书而迅速提高了写作水平,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四、督促检查,组织交流,总结表彰
  检查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自觉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但教师必须掌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做指导工作,保证课外阅读计划的贯彻实施。自我检查:指导学生定期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整理,以增强记忆,加深印象。互相检查学习:定期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读书笔记,介绍读书经验,张贴做的好的卡片,公布好的读书心得。增进了解,互相观摩,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用很大。教师检查:教师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查,可结合作文进行检查;还可以抽查笔记。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但不宜单纯追求数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表彰优胜者,以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自己课外阅读中的收获,巩固其成果。
  通过开展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有效地克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科学有序,既能为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服务,也能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服务,弥补了课内的不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内老师教给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用,这就促成了语文学习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学生的语文成绩会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注重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及阅读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