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波
摘 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业导向下,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科研素质为目标,对高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现状 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实用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如何把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落实到实践教学,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办出成效的关键
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包含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实训室的仿真模拟实训教学、校内实习车间和校外工厂、企业现场顶岗实习教学。三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是高职院校培训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校内实验教学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以模拟性仿真为特点的实训教学则是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供贴近生产的真实职业环境,最后通过进一步在实际生产、科研、管理等现场的实习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帮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产学研的高级实用人才,为此,担负这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地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开始就受到普通高等院校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浓缩和翻版,缺乏职业特色,即使实践教学也是如此。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手段,能使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实际操作即可。基于这个较低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方法等通常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来进行设计,而未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需求相融合,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合格率只有10%[2]。
2.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高职院校生源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实验实训设备的不断匮乏和老化。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陈旧,实验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设置调整好实验仪器,编写好实验报告框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实训教学由于受到经费、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实训设备更新没有紧跟现代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的前沿,缺乏基于现代高新技术的模拟或仿真实验项目,仅仅注重于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甚至把学生动手能力等同于创新能力。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于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刚刚起步,顶岗实习环节中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学校管理跟不上,学生缺乏教师指导,没有明确学习任务,没有把顶岗实习当成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计较顶岗实习没有报酬或报酬过低,抱怨岗位不对口、学不到东西而自动放弃顶岗实习的常有发生。
3.缺乏“双师型”教师。
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刚刚起步,培养制度还不完善,资格认证也不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大多数专业的年轻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不具备“双师”素质。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失偏颇,把科研工作看做是为评定职称或提升职务而积累的一点资本。一些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少浓厚的科研环境和深厚的科研积淀,对科研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
1.实践教学目标的建立。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同时,实践教学计划定制应与地方职业标准相融合,基于企业的用人变化、从业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和企业生产现代化的需求,确定对口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归纳学生需要的技术和操作能力,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设定多层次目标,并将调整后的实践教学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引入科研理念。
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要从学生未来就业需求出发,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基础实验内容,在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概念、工程经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设计创新性实验比例。在实训、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双平台,和企业一起根据岗位需求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产学研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而且应具备进一步扩展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本行业相关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这对于技术型人才进入企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或校企合作攻关项目,由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体会科研学研和技术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校企相结合,建设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扩展企业平台的培养功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配备一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从事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研究人员作为教学资源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生产岗位;负责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与技术、安全、环保、生产管理等培训和指导工作,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起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同时,依托企业平台,进一步进行实践教学技术手段的组合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整合建设。一方面,企业可提供一部分资金,弥补学校资金、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可利用此平台开展课题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分享学校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和智力支持,达到校企双赢。
4.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动态就业导向型教学的成功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相关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情况,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教师下企业蹲点、科技服务的管理机制,让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提高教师实践经验,了解和掌握本区域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在此技术上,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合作,申报和承担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可聘请合作企业、科研单位具备实践技能高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兼职教师,甚至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专职教师,缩短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多渠道地建设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由规模的迅速扩张,逐渐走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结构调整为内涵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地方行业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素质为培养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前虎.“以就业为先导”理念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0,4:117-119.
[2]王美琴,叶福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就业研究,2010,2:29-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