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岩
摘 要: 作者结合职业院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行为
一、职业院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
(一)怯懦自卑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逆反粗暴
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逆反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就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
(三)抑郁孤僻
单亲家庭子女多数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由于由于受到家庭变故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极易失衡,会比同学显得忧郁。
(四)敏感多疑
单亲家庭子女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对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而容易产生误会,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崩溃。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困惑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要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青少年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待和反应。家长的心理素质、意识品质、性格、教育方式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子女,家庭教育的不良倾向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1.溺爱。有些离异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于宠爱娇惯,对子女的要求无条件地接受,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专横、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2.严教。相当多的离异家长对子女赋予了极大的期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重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3.歧视。有些离异家长视子女为累赘包袱,对孩子有体罚、虐待、威吓、苛求及放弃教养等行为,导致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4.冷漠。父母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管子女,结果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个性特征,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及社会评价的压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社会环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文化的传递,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者阻碍其认知图式的发展。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事情。单亲家庭子女由于遭到学校及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对周围人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事实上,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周围人的轻视、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家庭使他们感到羞耻,唯恐他人谈及自己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偏见,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负担加重,表现出敌对、冷漠、自卑等情绪,并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退缩,筑起心理围城。
(三)子女心理调试能力较弱
人们从接收一定的外界信息到作出相应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外部信息的刺激;二是已有的心理认知的参与;三是个体心理的自我整合作用。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动力,又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及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心理问题甚至身心疾病。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心理、学习、品德的形成有消极的影响,尤其在心理方面。面对家庭的不完整,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子女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个性的塑造场,父母是子女个性形成的首任和最重要的教师。首先,营造愉快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接受现实,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工作。离异双方应制定一个共同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孩子去仇视另一方,更不要断绝孩子与另一方的交往,孩子是否会受伤的关键在于父母婚后是否能以友善、谅解的态度共同爱孩子。其次,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人际关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衡量个人发展的尺度。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交流和沟通,使孩子的生活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开放状态中来。最后给予合理的学习期望。父母切忌把子女当成唯一的希望,这会使孩子压力重重,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心理疏导。对学生来说,老师是介于长辈和朋友间的一个角色,学生往往比较信任。所以老师应利用学生的信任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尽早与这些学生促膝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心理暗示。“皮格玛利翁效应”[2]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即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教师要给单亲家庭的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强大的信念。3.搭建平台。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歌咏,书法、体育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超越自我,获得成就感。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就能诱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生机,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
(三)社会教育
人成长的过程即是社会化的过程。朱小曼教授指出:“人有道德学习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很脆弱,需要在不同的生命成长时期为其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和引导。以德性品格为核心和基础的道德学习与德育,是一个复杂的人脑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之间的多因素、多方式交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3]对单亲家庭学生而言,由于亲情缺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外界良好环境的支持,使得他们的道德学习动力不足。因此,为了发挥单亲家庭学生道德学习的潜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不可少。1.多举办活动。这种社会教育活动是由社会机构(即学校以外机构)举办的,包括青少年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全面发展。关于成人教育,有各种文化补习学校、扫盲班、技术培训班,各种讲座、报告会等。2.加强舆论性评价体系的建设。舆论性评价体系主要由各类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构成,这些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业已成为人们形成价值取向的重要信息来源。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应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向善的氛围,促使人们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子女。3.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践中的单亲子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理论缺乏,在实践中遇到许多的问题没有理论来指导,但是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教育专家为我们多提供这方面的指导。
(四)自我调节
人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合理变通。职业院校的单亲家庭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已逐渐成熟,已经具备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了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四大支柱”问题,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一个人要学会应付各种情况,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面对新的家庭问题,单亲家庭子女要力争重新修正自己的生存轨迹,自信、自强、自立。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尽心尽力,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教育者必须善于将特殊的爱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路上,不论遇到荆棘、坎坷都永不言弃,使他们与正常孩子一样拥有蔚蓝的、晴朗的太空。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心理发生和科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科学发现与人生定律系列[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朱小蔓.道德学习与脑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1.
本文为河南省十一五课题“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及教育对策”的中期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