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晓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怎样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古诗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受到熏陶,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刚接触古诗,对古诗凝练性的语言一时难以理解,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究。
在古诗教学中,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的古诗《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课前我没有让学生首先去朗读古诗而是设计了播放秋夜皓月下的洞庭美景给学生看,在同学们为洞庭湖的美景嗟叹时,我趁机导入此诗。我说:“同学们看一下,月夜下的洞庭湖美吗?大家想不想知道唐代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这一美景的吗?”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很快按我的设计思路进入了古诗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走入了文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为理解诗意作了铺垫。
(2)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情感。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育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坚持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如“开火车”接读、分组比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读中领悟诗人情感的目的。如在教学《游子吟》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分小组比赛读,看到学生兴致高,我趁机引导:同学们,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她对我们注入了太多的爱,你们想过怎样报答她吗?请用你最真挚的感情朗读出来吧!同学们又进入了有感情地朗读,有的同学读得眼睛都湿润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教育,达到了传统文化教育溶于古诗教学,古诗教学烘托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情,领会诗意。古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入情入境地在生活实际中积极探索,和诗人引起共鸣,对理解诗情、领会诗意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正是接近农历九月重阳之时,我把课堂转移到了现实生活,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重阳节的来历及习惯,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接着引导学生假设自己现在正置身外地,遥想家人团聚的情形,让学生深切地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重阳节来了,更加让人思念家乡及亲人,这不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
学生独自在校,佳节期间,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念父母,在过节的氛围中领会诗人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分类归纳,对学生进行多种情感教育。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古诗进行分类归纳,对学生进行多种情感教育,让学生更广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不断提升学生思想品德。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积极的情感教育。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临死时仍不忘祖国的统一;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爱亲人、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于谦的《石灰吟》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牺牲的精神;王安石的《梅花》则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对这些优美古诗的教学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作用。
总之,我们应紧扣新课程标准精神,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古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使二者相互推进,共同感染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