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写作情感 唤醒主体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兰斌

  摘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是作文的灵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作文时只有打开情感的闸门,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在新课标大力推行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作文教学呼唤情感教育。本文针对初中作文教学中情感的激发问题,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运用媒体手段;强化语言感染;关注自然生活;搭建展示平台。
  关键词:激发;情感;唤醒;意识;运用媒体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39-01
  
  一、运用媒体手段
  现代化媒体和视听手段的发展拓宽了中学生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大量的生活信息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它是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信息量之大和知识面之宽是传统的印刷文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运用媒体手段,以此诱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真切的内心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情真意切地写作。例:写一篇关于主题为“音乐让我心动”的作文,写作之前教师可通过加工,让学生选听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在提供范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写作。当学生沉浸于音乐之中,内心的情感得以诱发,一段段佳作纷纷呈现:“今日聆听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先前悠然的心情早已风吹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凄怨和有苦无处诉的抑郁、愤恨。这曲子一上来声音便很沉闷,只觉入耳愁苦万分,犹如巫峡猿啼,衡阳雁鸣,凄透人心;又如黄叶纷飞,哀草寒风,满目的萧瑟。过了一二分钟,曲子的响度节节高起,忽又陡然一落,我的心试着配合着,颤抖着,哭泣着......”
  二、强化语言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调查研究发现,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和能力,也不足以成为好教师,“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因素”,因而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情感素养是重要的条件。在写作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高涨的热情,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都会互相感染。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例: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我抓住文中动情之处向学生畅开自己的情感,即兴地动情地叙述父亲二、三事,道出了父亲对自己的爱,讲到父亲为了照顾我,不辞劳苦。又从为人父的角度叙讲了对女儿的爱,学生的情感由此被感染、激活,纷纷讲起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我当即停止讲课,请学生当堂写作,就这样一篇篇真情之作跃然纸上,学生们饱尝到了写作的淋漓之快。
  三、关注自然生活
  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培育于真情实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育家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
  1.走进自然。大自然的一年四季中都有值得学生观察感受的内容:春天那含苞的柳条、洁白的玉兰、粉红的桃花等等都是值得同学们仔细观察的内容,夏季的灿烂,秋季的静美,冬季的纯洁无不是一篇篇内容丰富的佳作。同时,可与家长配合,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科技馆等等,从而丰富他们的阅历,增加他们的直接经验,更好地阅读,感受自然、社会这部“大书”。
  2.留心生活。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对于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学生会特别关注和敏感,若搜集一些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素材,让他们动笔练习一些片断或短文,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曾组织学生针对“中国足球的失落”、“亚洲飞人刘翔”、“我看上看世博”等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且看同学们围绕“希望工程”的话题所引发的讨论:有的说:“我们虽不富有,但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已经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生环境,刻苦学习。” 有的说:“我们要节省开支,为希望工程尽微薄之力。”有的说:“希望工程不仅是救助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更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 由于情在笔先,讨论后学生们写起《心灵的希望》这篇文章时得心应手,创作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升华。
  四、搭建展示平台
  “赏识是最好的鼓励。”学生满怀激情精心营造一篇文章之后,自然希望得到肯定,这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肯定,并提供一定的发表平台,能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写作热情,并促进写作能力提升。在平时的作文评讲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发表的园地、举行多样的展示活动,从而升华学生的写作的热情。具体举措:(1)举行班内优秀习作展示。如佳句摘引、开辟作文角、作文传阅等;(2)举行校内优秀习作展示。对那些有一定水平、有较高欣赏价值的作文,教师要及时推荐给学校广播站、校园板报、校园作文专刊,扩大习作学生的社会影响,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3)推荐作文发表。
  总之,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写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作文,而非为文而造情,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人的情感的培养和人的终身发展。如此作出的文章才更富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以新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N].光明日报,2000.
  [2]杜潞.二程情境互动写作教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陈碧珍.写作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
  [4]胡高荣,王毅.弘扬人文精神,深化写作教学改革[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