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物理课中的探究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晓林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的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探究活动要体现师生互动;探究活动不要太追求准确性、完整性
  关键词:探究活动;师生互动;完整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63-01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就是科学探究。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应贯穿于新课程始终。教师是否能有效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直接关系到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据此,笔者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是包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学产生和发展于实践,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物理教学理应突出实验,并发挥实验的育人作用。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把实验作为实现知识目标的手段,在技能锻炼上也很薄弱。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验教学多是教师空口来讲,物理课堂显得空洞乏味。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应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动力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要竭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对学生大脑刺激,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灵魂,也是成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因此,科学探究七个要素中的“提出问题”是首要要素。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竭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情景,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真观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从提供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说明学生全神贯注,并初步学会了观察。发现是创新的基地。这是学生学习物理应形成的能力之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情景一般可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实物展示(操作或演示)的真实情景;二是多媒体呈现的模拟情景;三是由生动的语言描述的物理情景。我们提倡以实物提供的情景为主,这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起更强烈的刺激和认知冲突。在以实物展示(操作或演示)时,可采用“慢动作”或“慢镜头”的呈现方式,使学生能充分观察和思考,甚至可以用“哑语”的方式,更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效功能。运用媒体呈现时。也应反复两次,以克服媒体瞬时性的不足。在情景呈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时激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探究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纳。这创设情景的目的和科学探究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之源。
  (二)为确保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出“发现探究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具体概括如下: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三)探究活动要体现师生互动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说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及时给予引导。之后,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会猜想各式各样的结论。教师点拨可用加、减、乘、除来探讨。显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成为了主体,教师辅助,充分体现探究理念。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的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四)探究活动不要太追求准确性、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学生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有时误差很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例如,《电流、电压、电阻关系》一课中,学生分组探究,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肯定有些组数据误差较大,无规律可循,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要对这些小组探究活动给予肯定,对他们实事求是精神给予认可。再请全班同学就此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或留下节课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扰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学生东起来,积极的探究新的、更深的课题,不也符合我们的探究理念吗?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的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