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朝勇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意义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绝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4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6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7∽9年级)。
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
积累与生活实际。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畅谈了阅读体验后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列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
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
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做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