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成因的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绍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分析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现对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作一些分析,对他们的转化,谈一些看法。
后进生又叫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在校学生中学习成绩不佳、品行不规范的学生。我们可以把学困生(即后进生)分为三种类型:学业型、品行型和品学双困型。
(1)学业型学困生即学业型后进生,是指非智力不足或智力低下,年龄偏小,学业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以及生活方面(在贫困山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父母及其本人生长的环境原因)等因素,造成本人不能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学业成绩低于自己智力水平的学生。他们有的虽也用功,但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这多因智力低下,学习方法呆板,学习习惯不良,无独立思考的习惯,懒得动脑筋。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心智活动和学习,也有的是对学习信心不足,或马虎粗心,缺乏明确的目的和长远的动机。
(2)品行型学困生即品行型后进生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或有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妨碍同学学习、教师正常教学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品德行为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对老师、家长怀疑心重,情绪、情感上具有两极性,易激动,难自控,易走极端。对道德规范认识的模糊性和意志品质上的脆弱性使他们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进而盲目模仿,形成不良习惯,在强烈的个人欲望的驱使下做出许多违纪违规,甚至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来。当然,坏人的唆使、家庭的不良影响、社会不良风尚的负面作用等,也是品行型后进生形成的外因。
(3)品、学双困生即品、学后进生,指的是既不能完成学业要求又经常违反道德准则,违规违纪的学生。其影响决不仅是前两者的相加。
除了前面谈到的一些原因外,后进生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我们知道,一个人除了先天的遗传外,还受后天的环境影响。
从先天的遗传方面看,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造成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父母营养不良,医疗、妇幼保健差等原因,导致子女智力等先天遗传受到影响,即出现弱智的情况较多。
从后天的成长情况分析,在贫困山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营养不良,跟不上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的需要,智力又受到影响。甚至还出现小孩生了病,不及时找医生治疗,用拖的方法,让病“拖好”,以至于变成小病拖成大病。或为了节省钱,用一些土方法治病,把小病治成大病。这些病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子女的智力和上学读书。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看阅的书报少等原因,造成家长见不多,识不广,思想观念落后,新的思想观念少,旧的思想观念多。这些对其子女的读书学习、成长的影响的现象很多。如,一些家长常说的话:“我们出钱为公德”、“我们家长只管出钱,学得好,学不好是孩子的事”。这些家长完全推掉了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由子女自由成长。有的家长不考虑自己子女智力和年龄尚小,自认为自己的子女还行,在子女没到入学年龄,就送他(她)入学,并认为自己的子女只要进了校门,就该由学校、老师管,自己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即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许多家长忙于干自己的农活和打牌、闲耍等,没用点时间、精力在教育子女和辅导子女的学习上。有许多家长文化素质低,即使想辅导也无法辅导子女的学习。“读书无用”的思想普遍存在。许多家长看到大学毕业生也不分配工作,认为花了钱得不到回报,所以,子女少读书,他们就少花钱,自然而然就放任子女,对子女的学习没有什么要求,任由子女在家玩耍。亲戚朋友、近邻有什么婚丧嫁娶等事,有的家长就不让子女上学,带着子女去看别人在这些红白喜事中是怎样做的。子女上学在这些家长心中到底占什么位置呢?有的家长有溺爱子女的思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上学的路程远,路又滑,看到自己的子女还小,干脆叫子女不去上学。要是子女有小病,或在上学路上摔了跤,更要叫子女不去上学。这正好迎合儿童的畏难心理,造成有的学生一两天,甚至几天不到校上学。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盲目模仿性强,易受社会负面影响,家长又不进行正面教育,这又造成有的学生在品行上后进。
综上所述,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既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民工潮”开始,许多人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监护。这些父母无法管理子女,他们委托的临时监护人有许多人对这些“留守学生”也只是提供食宿,没有进行管理教育和学习辅导,任其自由发展。有的临时监护人年龄大,没有文化,想辅导也无法辅导这些学生的学习。“留守学生”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缺少有效的家庭监护。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学习和成长普遍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下降、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护、学习失辅、行为偏差、感情缺失等。有的还过早涉足社会,常有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发生。这又造成后进生大量增加。我们应看到“留守学生”问题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如何减少和转化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呢?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开办寄宿制学校,把住家远离学校的学生和“留守学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所有学生)集中到学校来教育和管理。这样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争取社会资本向学校投入,如争取慈善捐款、基金资助、捐资助学等,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如修建学生宿舍、食堂、卫生间、运动场、活动场馆等。人事部门应对学校重新核定编制,增加生活指导员、心理辅导员、医务保健员、炊事员、安保员、卫生监督员等岗位。
在寄宿制学校中大力加强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各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作用。每个教师要肩负家长、教师双重角色,定点联系几名学生,掌握他们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既要负责他们的教育管理和思想疏导,随时给学生送去家长的关爱和温暖,及时帮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又要及时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沟通,建立记录学生成长历程的“学生成长记录册”,根据学生思想、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让教师当好学生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使教师成为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还可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如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社会力量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建立“模拟家庭”,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悉心照料,并在节假日、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让其享受家庭的温暖。“模拟家庭”要管好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活动,如兴趣小组活动、联欢活动、竞赛、知识讲座等,丰富学生的课外和节假日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加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吸引学生接受正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学校后勤人员要科学地进行伙食搭配,以保证学生健康发育所必须摄取的营养种类、分量等。学校要按时给学生体检,做好疾病预防、接种等工作。构建“子女一样的学生、父母一样的老师、家一样的学校”的和谐校园,用爱心点燃学生的希望。
寄宿制学校便利贫困山区农村学生就学。学生在校时间增多,接受学校、教师正面教育和学习辅导的时间增多,受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机会减少,生活有规律,安全有保障。学校全时空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它使学生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举办寄宿制学校是减少和转化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的有效办法。
寄宿制学校,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家长可以腾出时间,安心干农活或外出务工。它顺应了“服务三农”这一时代主题。它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