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游学生的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早兰
在每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我们将这部分学生称之为“中游学生”。这些学生占班集体的大多数,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独特的个性。所以,在管理上容易被忽视,成为被管理遗忘的角落。然而,中游学生时时在分化和重新组合,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加强对中游学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游学生的特点
1.发展全面,但缺乏特色
一般来说中游学生积极上进,注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上下。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刻苦,但未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效率不高。在品德方面,中游学生的不良行为发生率比较低,但高尚品德也不多见。
2.自我约束力强,有较大的潜力。
中游学生有浓重的从众心理,容易安分守己,教师在管理时经常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只是对他们施加压力,使得他们的思维、行为符合班集体的要求,他们的开拓创新心理受到压抑,从而在这些学生中人云亦云者居多,有独特见解的较少。中游学生的基础较扎实,智力水平也不低。据调查,小学为中游学生的,有些在中学成为上游学生,中学为中游学生的,有些在大学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而有潜力、有后劲。
3.可塑性强,易两极分化
中游学生的发展前景广阔,他们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习惯等都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若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引导得当,则可能发展成为上游学生。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好则长居中游,坏则落至下游。
二、对中游学生的管理
针对中游学生的特点,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对中游学生的管理
许多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只注重抓两头,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管理,对中游学生的管理态度是认为中游学生听话、比较乖,所以在管理中很少过问。殊不知,在班主任工作中应同样重视对中游学生的管理,因为他们很可能会转化为后进生,所以作为班主任,应明确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思想品德、性格特征以及家庭状况等。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2.用爱感化中游学生
作为班主任来说,对中游学生不起眼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要使中游学生进步,必须给他以情感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一个孩子,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地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调动中游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作为班主任,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多给中游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例如:协同科任教师有意识地增加课堂提问的次数。课后多和中游学生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很重视。此外还要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自我发展动力。
3.加强学法指导
大部分中游学生位居中游,是因为在学习方法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中游学生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应对他们加强学法指导,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使他们进入正轨,从心理的各个成分检查,使他们的学习符合规律。使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习质量,提倡以“勤”补“拙”,以“巧”取“胜”,这是通往上游的捷径。
4.要长期关注中游学生
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缺乏持久性,对学生的督促、管理在坚持了一段时间效果不佳就放弃了,半途而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应时常注意中游学生的变化,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让中游学生不断进步,进而转为上游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