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欣 韩杰 高同金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采取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探索和剖析。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 措施方法
  
  学生在校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学习过程,要使学生的学习持续而有效地进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就必须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指从没有学习需要或较少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践中,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往往难以精确区分。
  一、培养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措施和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观念冲突或“认知不协调”,源自于新颖、不一致、令人惊奇和变化的学习情境,这种不确定性的情境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唤醒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习动机的产生。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某个或几个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一般的程序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通过“不协调―探究―沉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否激发认知兴趣,关键看其能否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而要达到认知失调,就必须设疑。设疑意味着向学生的智能挑战,使他们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能够激发他们为解开疑点而积极思维的兴趣。设疑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设疑要有一定难度,寓于乐趣疑难之中。通过设疑要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使大多数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又绝非能够轻易解决,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疑问要小而具体,循序渐进。不能把问题一下子都“端”出来,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而应以提供必要的条件为衬托,逐步把学生引导到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上来。三是设疑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研究表明,认知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因此,设疑既要使学生有疑,又要使其有解疑的欲求,这样才能达到设疑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要生动新颖。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新异的事物容易被感受器官接受并发生探究反射。寻求变化、新异东西的心理,可以通过不和谐、复杂性和意外性的刺激有效地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不落俗套的呈现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还可以激发他们直接的认知兴趣。首先,讲授内容要新颖。专业教育中的许多学科在内容上有交叉,容易使学生有重复和陈旧感。特别是那些有过地方实际工作经历的学生,许多课程他们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接触过,许多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似曾相识,如果讲授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就会缺少新鲜感。所以,只有通过挖掘,提出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才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其次,引用的事例要新颖别致,生动典型。耐人寻味的事例能启发思维,产生兴趣。但引用事例也要突出一个“新”字,不能老是重复旧的事例,也不要多门课反复使用同一事例。事例的重复使用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抗药性”。因此,引用的事例要既生动有趣,又新颖别致,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最后呈现方式要新颖。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可以通过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新颖的呈现方式来增强。例如,交替运用电影、录像、网上学习等现代化手段和邀请报告、演示等多种呈现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对课题本身产生兴趣。而教学手段和样式上的多年一贯制,或者在呈现方式上过于单调,都会使学生生腻,弱化已有的学习动机。
  (三)利用实习提高学习兴趣。
  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形式。临床医学课、金属热处理课、计算机、矿业勘探、考古学等诸多课程都可组织实习。实习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其优点是让学生从活动中深入领会课题内容,在创造性思维中把握理论和思想。研究表明,实习活动如果组织得好,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在实习中学生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成功的扮演会使其获得一种胜任感,实习中的分工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各自优点的机会,这些都有利于积极学习动机的形成。同时,实习使一些抽象的思想和理论变成了直观具体的操作,使学习更富于趣味性,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能力。
  某一领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是产生对该领域认知兴趣的基本条件。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为重要任务,想方设法使学生每课都学有所得。这样日积月累,知识雪球越滚越大,通过“知之深”,达到“爱之切”。一个记忆能力很强的人,很容易对需要强记的外语学习产生兴趣。因此,专业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求知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在体验胜任的愉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五)以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兴趣影响学生。
  专业教育也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以自己的情感和学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科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科学、学习过程的兴趣的必备条件。一个热爱所教专业,对事业精益求精的教师,必然会使学生在相互接触中受到感染,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以高超的专业素质和孜孜追求的精神展示专业知识的无穷魅力,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归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非常重要。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理论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让他们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同时,应预防学生经常将失败归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要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归因。大中专以上院校学生大都是成人,有些人从小建立起来的消极归因模式将继续在院校学习中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注意运用集体讨论、强化矫正、观察学习等心理学方法,进行归因训练,矫正其不良归因模式。最后,院校教育者应自觉遵循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学习成败进行正确归因,防止出现归因偏差,造成新的伤害。
  二、培养和激发外部学习动机的措施和方法
  (一)开展学习目的教育。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没有学习需要,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因此,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把正在从事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国家建设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
  开展学习目的教育,一是要注意联系实际,切忌空洞说教。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二是要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把国家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要求通过生动具体而富于感染力的方式内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三是要把学习目的教育与帮助学生确立近期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远大志向,又有具体实际的目标。四是要把学习目的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教育解决全部问题。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把学习目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威信性动机和自我求成的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竞赛带来的是争先恐后、积极紧张、奋发进取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竞赛一般分为个人竞赛和集体竞赛两种。这两种竞赛各有长短,互相渗透,集体竞赛中包含着个人竞赛,个人竞赛有时也代表和反映着集体的水平。只要运用得当,它们对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都有重要作用。
  在肯定竞赛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竞赛的作用也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不适当的竞赛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心理负担。特别是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会因反复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兴趣。在某种情况下,竞赛还可能带来不友善、团体凝聚力减弱等消极影响。因此,开展学习竞赛必须慎重、适当、注意方式。竞赛应以单科或单项目为主,力求使具有不同优点的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对竞赛中的优胜者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竞赛前和竞赛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以防止各种不正确动机的滋长。
  (三)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动机也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当学生知道了学习结果,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仅成功的欲望会得到满足,而且能体验到成功时的愉悦,使原有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并进一步激起好好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会对原有动机进行筛选、修正,进一步确定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解答问题的正误、表现、考试成绩和技能掌握的情况等,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反馈,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学习结果的反馈只有与适当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尽可能及时、客观、充分说理,以表扬鼓励为主。同时,评价还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又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结果,起到反馈的应有作用。
  (四)适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对于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
  表扬可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荣誉感,使学习的心向趋于强烈。批评则通过学生情绪上的焦虑,促使他们对过去的学习进行反思,确立正确动机,提高学习标准,端正学习态度。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使用不当,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不良影响。处于青年阶段的学生对奖惩都很敏感,对批评的耐受性有限。所以,在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上,应以表扬奖励为主,并且把表扬奖励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慎重惩罚。开展批评要方法得当,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表扬奖励与批评的使用,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表扬与批评对整个学习集体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颖秀.教育管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永生.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法.北京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