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探究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芳秀
摘 要: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从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避免的误区和实践效果等角度,对历史问题教学法进行研究,促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探究法 实施策略 误区
“今天你向老师问问题了吗?”这是犹太小孩放学回家后,父母问他的第一个问题。犹太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孩子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他们教育的关注点,也是新课程改革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新课改主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克服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把问题的提出、解决甚至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历史问题探究法的实施策略
历史问题探究法的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条件、方法、成果、方向。
(一)意识――树立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提问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懒于思想,就无创新可言,这将影响个人的成长。这样,学生的提问才会具有内在推动力。当学生真正认同“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重要结果时,就能勇于突破心理障碍,不断提问。
(二)条件――创设历史问题探究法教学的条件。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启迪,并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
(三)方法――传授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方法。
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教给学生提问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的提问更具有目的性。
1.在联系中提高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任何历史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偶然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需要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才能显现其必然性、偶然性及本质。在历史事件的横向、纵向联系中发现问题,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教学的一大目标。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通过联系,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①日本在改革过程中为什么西方列强不阻挠,他们甘心失去在日本的既得利益吗?
②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向欧美学习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大化改新”又是怎么回事呢?
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饱受外族侵略之苦,为什么摆脱民族危机后,又走上了侵略他国的道路?
这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解答后,学生不但对日本的民族精神、历史进程、当时世界局势等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而且激发了在浩瀚的史海中采珍撷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2.在比较中提高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相同性质历史事件、相同历史背景时期不同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比较,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物的比较,并启发学生进行比较的方法。同样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中,通过比较,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①同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是在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为什么洋务运动在中国失败,而明治维新在日本却成功了?
②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的维新变法为什么失败了,而日本明治维新却成功了?
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试着从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经济状况、阶级力量对比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明治维新成功或失败的必然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分析、概括能力,这一探究过程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3.与现实联系提问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中学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讲授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包括联系当前国际局势的问题、现实社会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等,力图为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
如在复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质疑英国1689年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否就是现在的君主立宪制,美、法、德的政治制度有没有沿革至今?过程如何?学习中国春秋战国思想界百家争鸣时,又有学生提问诸子百家的思想对现实生活各有何借鉴意义。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指导现实生活,这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
(四)成果――鼓励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成果。
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及时加以肯定。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值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如果有不恰当的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问题要持一定的宽容态度,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会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五)方向――引导历史问题探究法的方向。
由于个性、阅历、知识基础等差异,学生会提出形形色色、层次不同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看,又有重点和非重点知识之分。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知识、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当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或找不准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导向指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导向性指导,一定要及时、准确、科学、到位,才能取得拨云见日的效果。
二、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存在的误区
(一)“左倾”错误。
“左倾”错误是指教师主导课堂“过了火”,虽然说要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教师还是划定了几乎所有的条条框框,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提问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思维受到压制。因此教师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是“穿针引线”,切忌包办问题,一统到底。
(二)“右倾”错误。
“右倾”错误指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完全“放权”给学生,学生的提问和解答鱼目混珠,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较差。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中出现的偏差,也就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怪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否决,也不能任由其向反方向发展,千万不要顺着他的思路再追问下去,那样只会让学生误入歧途,教师应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努力克服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谭细龙主编.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唐江根.新课标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策略.
[4]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