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音乐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达

  摘 要: 随着中小学教学新课标的推行,音乐的有效性教学是目前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进行探讨,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革新施教者的音乐理念、取消师生的主客之分、展开发现学习模式等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缺憾。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 有效性教学 策略研究
  
  音乐有效性教学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能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在目前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不少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情况。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这是音乐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重“教”不重“学”。大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乐理知识的讲解。教师滔滔不绝地进行“填鸭式”教育,不断分析乐理知识、节奏,分析歌曲背景,介绍作者,使原本应该备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成了催眠课,令学生毫无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老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感情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读”,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原来应该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变成了枯燥无聊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中,仅仅为了完成课时目标而教学,向学生交代各种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研究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使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成就感和喜悦心情。
  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的情景化。目前的学校,都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音乐课中,有的教师不但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很有限,而且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很粗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新颖,无法引起学生的视听欲望。还有的教师对课件设计过多,添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声音。这类课件虽然美观,但是在课堂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忙于多媒体的操作,很少与学生交流,正如李晖所说:“原本应该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屏幕的‘人机对话’”[1]。
  二、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我认为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点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厘清音乐理念和学科本质,同时在教学环境中加强互动,可以采用发现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个性的方法。
  (一)革新施教者的音乐理念,注重审美趣味的反哺作用。
  作为课程主导者的音乐教师,必须首先变革自身对于音乐学科本质和特点的认识。在以前的音乐教学中,通常把歌曲的演唱、音乐知识的学习等视为主要教学目的。其实这都是一种认识的偏差,音乐的教学固然是一个复杂性的事情,融合了乐谱、音乐背景等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同时,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有一些超越于这些基础知识之上的,带有艺术与审美情态的东西。以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歌曲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将这些生硬的知识传达给学生,由于这些知识形而上学的特点使得学生接受起来积极性不高,都是流于强迫性的记忆,无法提炼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东西。
  但是不可否认,离开这些基本的知识是无法构建对音乐的感情的。那么怎么样让学生以好的态度接受这些呢?我认为基本途径便是革新施教者的理念,以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来反哺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音乐课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获得一种印象美感,教师首先可以避开音乐知识,通过互动提问方式,调动起学生对某首歌曲背景的日常感觉,可以用范唱和伴奏、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展开讨论。这个讨论一定要很长,让孩子们尽情想象、相互发言;教师也可以用暗示、通感等方式营造氛围,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沉浸在对生活美的想象中。在慢慢地引导中,老师可以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体验中,有了想象环境的烘托,学生对学习基础知识也就更容易接受。这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因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有助于学生文化人格的成长,让他们获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音乐知识等只是服务于这种理念的工具,而这种工具不可或缺,以审美情趣的培养来反哺基础知识是可行的。
  (二)泯师生、主客之分,实现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倡导的是一种交互的学习方式,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取代先前的独门传授,更注重教学情境中的互动、交往。学生与老师不再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作为客体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作为主体的老师的言语。这就需要老师扮演一个大“学生”的角色,多运用具有童真趣味的语言,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这样老师就不再是一个严肃的施教者形象,更接近于孩子的心理,也就实现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再加上老师真诚的微笑、肯定的目光、鼓励性评价,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地投入活动之中。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一个充满多媒体的氛围中,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紧张感,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现状,根据教学中的偏差来调整对策。与此同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地交流。而且老师的备课必须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备课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早年的上课体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在上课时,可以轻松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融合,这样师生不再有主体和客体之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展开发现学习模式,注重学生个体思维养成。
  发现学习并不给学生们布置一些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等作业,而是给他们问题,让他们独立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加以指导,根据每个人的个性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师可以将发现学习模式运用到学生的音乐作业中,以往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练习歌曲、知识等单调的机械作业。发现学习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比如,某一节课后,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作业,寻找一首最喜欢的歌,让他们发掘某首歌的意蕴,等等。这个教与学是双向的,等下一次课的时候,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的答案必然是各式各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特点,老师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记住每个学生的长处。长期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这可能会花掉不少课堂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一旦学生的长处被发现,对某一门课必然是长久的喜爱,课堂效率自然不会低。老师要多用肯定而不是否定的方式对待学生的答案,因为学生在某个方面、一两次的错误不一定代表潜力的缺失,老师可以换个角度从别的方面继续加以考查。
  三、音乐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由于音乐有效性教学是侧重审美与感性教育的,它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学生的具体实践,甚至很多教师怀疑有效性教学的时间与效果问题,怕失去上课的主动权,被人非议,误导学生,因为音乐教学旨在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与专业人格,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熏陶学生,它关注的是兴趣与整体能力的提高,不在乎一词一句的成败,不应付考试,这样必然是后发力大于前期效果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音乐审美学习的长效性。一旦这种氛围形成,学生就掌握了音乐学习的入门方法和兴趣,对其人生的规划是有重大意义的。
  音乐有效性教学对教师自身理论修养有很大意义。在当前教学教育中,很多老师学历并不高,学历往往与知识视野是相互关联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能够积极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这是必须值得肯定的。但据我的观察,多数老师认为自身能力能够胜任当前的音乐任务,能够应付各种考试,也就放弃继续对音乐理论及专业能力的拓展。其实这是一个片面的看法,知识结构是必须适时调整的,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使教师积极走出去,参与交流活动,提升学历,积极掌握当前的科教动态。只有参与到一个争鸣的氛围里,才会领悟到自身教育理念所处的位置,认识到当前教育的普遍状况、可能的缺陷,才会产生危机意识,努力改变自身,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音乐教学等。
  音乐有效性教学从根本上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符合新课改的目标――改变那些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中小学音乐教育处于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基础打不牢,会使学生以后发展成为“空中楼阁”。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可能通过自身努力,逐步解决的问题,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和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晖.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2,(1):94-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