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潜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佳

   摘 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必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运用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为学生构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支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潜能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众人所知的格言虽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它充分说明了人潜能的巨大以及这种潜能释放的关键―― 一个无法代替的支点。小学生在认知、判断等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有一种探知的渴望,因而他们所具有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作为教师就应提高教学实效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其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个性,有所创新,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为学生构造一个能打开广阔空间的支点,使每个学生都能撬起自己的“地球”。
   1.有效的教学组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是将定向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策略、组织原则、组织方法以及组织手段等整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优化教学组织原则与方法。有效的教学组织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化学习中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1教师主导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过去,人们普遍接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新课改以来,我们在充分重视学生主动权的同时,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敢引导,以为只要导了,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权利。其实,及时、恰当、有效的引导是相当有必要的。教师适当时机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突破学习的瓶颈,在享受自主学习的同时感受快乐。梳理小学六个年级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环节特点等寻找主导的有效时机,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2师生良好的情感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尊重是前提。教师首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学会赏识学生,帮助学生发扬自身的长处,让其永远处于积极向上的态势。教师对学生要包容,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1.3有效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多来源于好奇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创设情境。一旦学生沉浸其中,将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
   2.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创新”发展留出空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可以将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等方面作为学生创造个性培养的重点。平时留给学生的作业要注意“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3.运用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重视恰当的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更有利于知识传授过程的有效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实效性。
   教师通过评价来提高教学实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青少年都比较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和爱护。教师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总之,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构造好支点,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吕达.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J].人民教育,2001(6).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同安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