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思煌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却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开拓语文教育“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丰厚的精神底蕴。学习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些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善于把人的心灵世界、主观的情感等“内在”的东西通过浪漫的、抒情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教材,生怕学生没有把书本知识学会。岂不知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有限的知识难于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因而他们对一些课外杂志津津乐道。因此,利用他们这种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课外阅读课,以《读者》《文摘》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及名人名家的名著名篇作为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在美文的天地,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画意清丽的自然……
如: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使学生了解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性;读余秋雨的散文让他们解析在观照“他人”“群体”时应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二、通过多媒体的“视觉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感
电视散文运用视像化的形象或图像,采取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以“状物叙事说理”,表达思想意蕴,运用各要素间的“留白”艺术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开拓观众的联想和想象思维,激发观众“再创造”的审美能力,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画外之音、声外之情和形外之神,为观众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完成从文学到镜头的诗意。在教学的朗读和赏析阶段,我会带领学生静静地欣赏电视散文,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会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如:在欣赏朱自清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美文的基础上,学生心理上已经有了对阅读的更深层次的期待,这时利用网络或已查到的资料带领学生走进朱自清的生平,去体味一个虽已离去但依然活在人们记忆中的生命,去感受作者创作的背景和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等,包括后人对他及他的作品的评价,让学生由最初的表层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把握,进而完成对文化的审美观照。
三、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知美、欣赏美和评价美
回归生活理念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美、欣赏美和评价美。比如,我会带着学生在春风、春雨、春花、春草中体味朱自清的无限《春》光;在月夜与学生一起坐在校园的荷池旁欣赏月下荷塘的清幽和恬淡;在天高云淡、丹枫馨桂的秋日里,和学生一同体悟《老残游记》的“秋山红叶,老圃黄花”。
生活中太多的真善美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了生活的脉络和真谛,太多的事例感召学生本来柔弱和善良的内心。引导他们把在生活中看到的、悟到的写成日记或作文,共同分享,效果极佳。
总之,美育作为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堂、教材、教法的限制,让美在自由的天地里回归语文,在平时的教学中无声地渗透。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