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安龙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为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约有三分之二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成效。因此唯有致力于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行动策略。可喜的是教育界已普遍达成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共识,并正在尝试着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应该是观念和方式的改革,尤其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因为教育观念起指导和统率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本文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需要一种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过于注重课堂的短期效果,就像开始就认定了某棵树上的那个苹果,经过努力最后只能得到那个苹果。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有个“大观园理论”,大意是让学生走进“大观园”,自由自在地观赏探索,这样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学习的兴趣。原北大校长吴树青也曾撰文指出:“中国教育思想有一个问题,就是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所以要想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热情、成就感、内驱力,不妨把教学目标多元化、模糊化、开放化,放马归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目标开放了,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也就开阔了。
  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体意识萌发的土壤。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我们首先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他的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这样学生就敢问了,参与意识就体现出来了,主观能动性就发挥出来了。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自主学习不仅是保证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潜能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主学习的习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首先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学生观,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以往一谈到学生自学,一些教师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担心学生不会学、学不好、学得慢,甚至认为学生必须由教师给讲个“明明白白”才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也必须要相信学生,采用开放式教学,大胆地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讲课不在于“讲”,而在于“导”,而“导”就要导得有理、有法、有序、有因、有果,什么时候要导?发现问题才需要导,而要发现问题,就得靠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自觉思维。自主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转变的具体表现。教师每节课都要安排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结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安排上应尽力做到:可由学生思考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教材中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探索资料,通过学生探究质疑,教师点拨指导。教师要多启发、多设疑、多引导、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探索。凡有争议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再归纳点评。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达到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了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愉悦。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石,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人总是有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未知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好奇心便是对知识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但由于不能根据自己现实的愿望和需要去选择学习内容,所以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常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如何将这种潜伏状态转化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活动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采取措施进行激发,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读书不会生疑,既体味不到读书的妙处,又不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疑呢?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生疑的情境;善于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只有学生进入情境,肯钻研,必能生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成会问、善问的探究者,必有长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所以课堂上教师尽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讨论、研究,让他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去拿。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
  四、优化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教“懂”上,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对于一堂课来说,学生最怕的就是那种“一言堂”一讲到底的催眠式的教学,从心理、生理角度上讲一种单一的刺激,哪怕是再强烈,时间一长,学生的大脑皮层也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时常改变教学方法,适时适量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多层面给予不同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在更多的时间内处于兴奋状态。
  改进教法,关键是要把教与法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多维互动作用的有机整体,要有利于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主动自觉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做到由“学法”来决定“教法”,变教案为学案,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促进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教书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把教内化成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