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的“入”和“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发侠

  在语文课堂阅读中,较多同学往往处在被动的地位,比如阅读了一篇文章,只觉得它写得好,但不能发现其所以好的思维结构。如此阅读,看的不是门道,而只是热闹而已,难以有很大的收获。
  阅读要想有大的收获必须立于主动的地位,即必须做到如清代学者惠周惕在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时所说的,“初读能入,既读贵能出”。
  所谓“出”,是“入”的深化和结晶。它是在“入”的基础上通过一番精思,来领会文章的精髓,达到“古人之书皆为我物,惟我所用矣”的地步。
  “出”的要义是在阅读中,或要开拓出新的领域;或甄别出他人之作的薄弱环节以至谬误之处。阅读不仅要认真地对文章作理解和记忆,接受其中的思想、知识,还要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思想、知识,运用形象思维同逻辑思维的手段对它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力求有所发现、创造、再创造。阅读之“入”和“出”这两种本领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但前者毕竟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所以,阅读“贵能出”。所谓提高阅读能力,就是提高“出”的能力。
  大家要讲究阅读的效益,锻炼“出”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并且能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精湛的思想知识,即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抑或是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类似现象的褒贬。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好这一篇读后感呢?读后感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经常用到,我们知道,读后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等等,“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因此,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归结为“引――议――联――结”,具体分析如下:
  引――紧扣原文,简述内容。写作读后感,离不开阅读的材料,没有读就没有感,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感和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时,要对原文进行简单的介绍,使读者心中对原文的内容有个基本的认识。比如,所阅读的文章说的是什么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它的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怎样等,最好对原文的内容概要作个概括。引述原文一定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五六百字来叙述《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引述,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直接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评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同样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不同的人读了,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和体会;同一个人,也可能会在阅读后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因为,思考的角度是多样的,人的感情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古代名著《西游记》,有人读了会对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感慨不已,有人却会觉得他离经叛道、四处捣乱;有人会对他的刻苦学艺印象深刻,有人则会羡慕他的神通广大;还有人既赞扬他的反抗性,又羡慕他的无所不能......这时该如何取舍写作的角度呢?把握以下三点会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帮助:一是哪个观点令自己感受最深?再一点是哪个观点写起来更加有话可说?三是哪种观点更具有现实意义?要认真地分析问题,联系现实,从众多的感受中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作为阐述的中心。
  联――多向思维,精选论据。和议论文的写作大致一样,写作读后感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以得到别人认同的过程。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可从正反两面证明感点的合理性。而正反两面的论据从何而来?这就要靠我们多向思维,巧联妙想了。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等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选的论据都必须能够证明感点,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结――收束全文,升华感点。这一部分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引――议――联――结”是读后感最常用的结构模式,掌握了它,对我们学习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切忌生硬地照搬这个框架,以致束缚了自己的思路和手脚。
  常见失误分析:
  读后感谁都会写,但要想写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应谨防以下失误:一是引得过多。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也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二是就事论事。如果就事论事的话,感想就不能深入,文章就会显得过于肤浅。三是泛泛而谈。如果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启迪。四是缺乏过渡。尤其是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不注意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脱节。如果能够避免了以上失误,相信你一定能写出精彩的读后感的。
  
  作者单位:
  江苏铜山县马坡镇中心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