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翠平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我认为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柬地交流互动。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刻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时,我创设了、应用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4的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百米跨栏冠军的场景吗?
  生:我知道的。
  师:那你能说说刘翔夺得冠军的经过吗?
  生:听见枪声从起点出发,跨过栏杆,最终到达了终点。
  师: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跑道的起点和终点看做成什么呢?
  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和老师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为学习新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可见,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在思考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应充分把握口头言语互动的技巧,使自身的言语表达具有民主性、肯定性、发展性、引导性等优良品质,从而使学生在口头言语互动中得到教益,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时,可以通过自评、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感,如游戏“我当小老师”,请学生上台当老师对下面的小朋友提出问题,答对了就鼓掌和奖励。不仅“小老师”学会提出问题,而且学会解决问题,还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四、刨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需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师唯有从本质上理解并把握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612.htm